首页 > 头条 > 正文
汶川地震十周年 幸存者:为了死去的亲人,我们要好好活下去
04-06 18:45:48 来源:广州日报人物在线微信公众号

广州日报人物在线微信公众号消息,父母祭奠孩子,丈夫祭奠妻子,游子从远方归来……空气中弥漫着香火的味道,山谷中簌簌的风常扬起纸钱的灰烬,鞭炮的啪啪声也此起彼伏着……

2018年4月5日,清明。汶川地震已历近10年,在当年受灾最重的北川老县城和汶川县,一对对行人或手捧鲜花,或揣着一个装着纸钱、香烛的袋子,向着遇难亲人的长眠之地庄严肃穆地走去。

那场大地震,对他们是不能忘却的纪念;对当时尚未出生的儿孙,是一段家族乃至民族的历史。如今,他们带着儿孙向逝去的亲人敬礼,他们对记者说得最多的话是:“为了死去的亲人,我们要好好活下去。”

老北川县城,地震遗址停车场旁,轰隆隆地响起了一阵鞭炮声。74岁的景开银对着一栋歪曲变形的老房子深深地鞠了一躬,口里念道:“老婆子,我来看你咯,我给你烧点纸钱,你在那里安息吧。”

景开银老人来到北川地震遗址祭扫故人

1.老汉幸存带全家20多口回来祭拜

景开银说,他以前的房子,就住在老县城水电局的隔壁。地震过后,山体滑坡将他的房子彻底掩埋了,妻子熊元彩就在房子里,去世时才58岁。

景开银当时是北川县一所幼儿园的保安,幼儿园后头,是曲山小学。地震后,王家岩垮了半座山下来,幼儿园倒了,曲山小学被埋了。景开银当时被埋在幼儿园的废墟里,直到第二天下午,他才被解放军救出来。

“当时我的右手断了,解放军把我送到任家坪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什么意识了。”景开银说,他作为重伤员,在被救出当晚就被送到了绵阳医院进行手术,随后又把他送到重庆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景开银掀开了他右手的衣袖,十年过去,手术后留下的两道伤疤依稀可见。在医生、护士的悉心呵护之下,景开银的身体渐渐恢复了。

但他也不得不面对现实:老婆熊元彩去世了,他的7岁小孙子张新宇当时在曲山小学读书,同样也遇难了,“听到孙子去世的消息,我当时都难过得不想活了,他才7岁啊,每天都是我接他放学的。”

所幸,在北川中学高中部教书的女婿和在漩平中学做老师的女儿都还幸存;在北川擂鼓镇的儿子、儿媳也安然无恙。在儿女的安慰下,景开银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他们当时就跟我说,我们能活下来不容易,既然活下来了,就一定要好好活着。”

每年清明,景开银都会前来拜祭妻子和亡孙。今年是地震后的第十年,景开银家开了5辆小汽车,带着20多个亲戚过来拜祭当年在地震中遇难的亲友。他们对着熊元彩当时居住的房屋,或默默鞠躬、或振振有词地祷告。

景开银说,地震两年多,家里又有了一个孙子了,今年他特地带着小家伙过来给奶奶扫墓,他朝着江滩对岸,已经被泥石流掩埋的曲山小学遗址说:“那里,住着你的一位哥哥。”

对于7岁多的小孙子来说,祖父告诉他的不是悲伤,而是沉甸甸的纪念。十年过后,景开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他时而和在擂鼓镇的儿子儿媳一起住,看看孙子一天天长大;时而去到绵阳市,和在那里买了房子的女儿女婿住一住。

妻子走后,景开银没有动过续弦的念头。他轻轻地摇了摇头,随后坐上了儿子的汽车缓缓离去。

王述碧(右)老人同丈夫、儿子来到北川地震遗址祭扫

2.一家三口幸存  不知哪里祭亲人

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一对老人携着儿子一起,带着香烛和纸钱,静静地在祭奠的台子前烧纸。

“再给你三叔他们多烧一点吧。”年老的男子轻声对着儿子说道。儿子轻轻地点点头,跪在地上,又点起了一沓厚厚的纸钱。

清明节当天的风很大,吹起一阵阵纸灰飘香天空的远处,背后是一片片倒塌的废墟。

似乎是风中的纸灰迷了眼睛,年老的女子用满是褶皱的手指揉了揉眼睛。她叫王述碧,今年63岁,她的姐姐一家——儿子、女儿、女婿,都在“5·12地震”中去世。而王述碧丈夫的弟弟,也在地震中不知所踪。

“山一垮下来,把这一片都覆盖完了。”王述碧说,姐姐的女儿、女婿,在县委、县医院上班,祭奠台后面的这一片地方,应该就是这些地点所在。每年的清明和“5·12”当天,她都会和家人一起,到这里来祭奠亲人。

她继续说,她至今仍然不知道姐姐一家人具体去世的地点,只能凭着当年的一些信息,到距离他们最近的祭奠台进行祭奠。特别是当面对着一片已经成为“平地”的原址时,如今也很难分清哪里是哪里。

“相信无论距离他们去世地点远或近,他们都会知道的。”王述碧说。

3.“只剩下了一根旗杆”

十年之前的“5·12”那天,王述碧一家人都感到万幸。“当时儿子在成都读大学。”王述碧说,而她和丈夫二人,当时也正在路上行走。

“(地震时)人都站不稳了,我们俩都翻倒在了地上。”她继续说,不过幸运的是,他们翻到路边坡下的大沟中,也是比较安全的地点,因此躲过了一劫。

提起当年的情形,两位老人仍然心有余悸,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他们就来到绵阳的亲戚家中。

“我回来过,找过我弟弟,但是没有找到。”王述碧的丈夫说,在5月14日当天,他就从绵阳又回到了北川老县城,找寻弟弟的踪迹。当他来到弟弟所在的北川一初中的地点时,他一下子感受到了绝望。

他说,曾经中学前面还有着一片看起来偌大的操场,当他那天再去看的时候却发现,操场上已经全部都被覆盖,只剩下了操场上的一根旗杆还孤零零地竖在地上。十年过去了,曾经的悲痛也逐渐成为了思念,每年到了清明节、“5·12”当天,他们都会带着儿子,到这里将香烛和纸钱燃烧,寄托着他们的思念。

“生活还是要继续的。”王述碧说,尽管曾经悲伤过、苦恼过,但时间总能将这些极端的情绪慢慢抚平,然后让活着的人获得更大活下去的力量。“‘5·12’那天我们还会再来。”

74岁老人易有平和66岁老太徐芸芝来到北川地震遗址祭扫

4.老人结伴祭拜  因灾难而惺惺相惜

在一条从路边通往祭奠台的短短的小路上,两位老人蹒跚地相互搀扶着慢慢前行。他们手中没有任何香烛和纸钱,只是仍然坚定地向前而行。

他们同样是来祭奠亲人的,只不过相比较其他用炮竹、纸钱、香烛祭奠的人,他们更多地只是来看看“他们”。

他是74岁的易友平,她是66岁的徐芸芝。

用徐芸芝的话说,他们不是“夫妻”,而只是一个“伴儿”,平时也并不住在一起。

徐芸芝告诉记者,她的丈夫在“5·12地震”中去世了,当时儿子远在新疆打工,因此躲过了一劫。但是,家中却因为地震将儿子辛辛苦苦刚刚为两位老人建起的新房给震毁了。

 “我的两个眼睛都是青光眼,而且还有糖尿病,找他就是为了有个伴儿。”徐芸芝指了指身旁的易友平说,每当自己身体支撑不住的时候,她就会告诉他,而他第一时间会过来帮忙。如今,两位老人就是这么相偕着过日子,说不上是夫妻,但是却是已经离不开的“老伴儿”。

“我该去看看‘他们’了。”易友平颇为抱歉地结束了与记者的对话,然后搀扶着身边的“老伴”徐芸芝,继续慢慢地走到了祭奠台前,就着台子里还没有燃烧完的香烛,恭敬地向着遗址的方向弯下了腰。

之后,他慢慢地直起了身子,就那么静静地看着那片废墟,驻足良久。缓缓地叹了一口气,他转过身,向着来路走去。

亲人们离开了,让两位老人“伴”在了一起,彼此相偕,度过余生。

北川地震遗址附近,李彬讲述自己抗震救灾的故事

5.跪着救伤员  当年英雄携妻祭扫

40岁的李彬(化名)身高马大,穿着一件军绿色的T恤。清明这一天,仍在部队服役的他也带着妻子来到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看看他当年战斗过的地方。

“这后面是县医院,医院往左一点,就是县委。当年我在那里,还救过好几个伤员……”李彬用手指着眼前的一处处遗迹,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抗争救灾的第一线。

当年抢险救灾的过程,李彬至今仍历历在目,“我们部队在5月12日当晚就进入到距离县城5公里左右的擂鼓镇,但道路已经完全不通了,我当时组织了256人组成的冲锋队,冒着随时滑落下来的沙石,直到5月13日凌晨,冲到县城里来。”

李彬说,当时北川老县城受灾非常严重,几乎没有一栋完好的房屋,无论是当地的老百姓还是官员都惊恐万状,但见到第一批解放军进来,“大家就都觉得有了希望。”

随后,李彬开始了争分夺秒的营救:“我们当时根本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携带任何装备,就只能徒手挖,北川的县医院完全垮了,药品几乎完全没有,我们只能救出一个算一个。”

李彬说,当时部队强调的是72小时黄金救援期,因此在地震后的前72小时里,官兵们根本没有任何休息。北川都是山路,加之余震不断,为了背伤员时担架能够平稳,李彬和几个在前面的官兵都是跪着往上抬的,这些热血男儿的双膝都被地上的石子磨出了血。“我抬过六七个要做剖腹产手术的孕妇,都是我跪在地上抬出来的。”

李彬一共在灾区待了15天,他告诉记者,当年他接到命令开赴北川前线时,妻子即将临盆,但他义无反顾地服从命令来到北川。听到孩子降生的喜讯,还在老县城救人的他兴奋地告诉他们的官兵,借此鼓舞士气:“兄弟们,你嫂子给我生了个大胖小子!”

抗震救灾的15天,是10年来李彬和妻子“唠叨不断”的话题。如今,李彬已经有了不少白头发,趁着清明假期,他带着妻子前来北川老县城祭拜,为了这份不能忘却的纪念。

原标题:北川老县城幸存者:我们要好好活着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