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曹雪芹墓碑细节曝光:村民未发现“宝珠”将尸骨弃河
07-09 16:29:56 来源:法制晚报·看法新闻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png

张家湾博物馆入口处的“镇馆之宝”——一艘清代的货船系苍头村的村民捐赠。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消息,曾引起红学界轰动的曹雪芹墓葬刻石展出地——位于通州的张家湾博物馆,自2015年开馆至今已接近三年。今天上午,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走访张家湾博物馆了解到,三年来博物馆充分挖掘张家湾地区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馆内藏品不断“升级”,未来有望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曹雪芹墓葬刻石 张家湾镇博物馆内展出

位于通州的张家湾博物馆于2015年8月底正式开馆,是全国第一个镇级博物馆,目前观众可通过团体预约的方式来馆内参观。一进博物馆大门,就能够看到仿照原物按比例缩小打造的通运桥,向观众展示着张湾古城的文化。两旁的大屏幕上,则介绍漕运古镇张家湾的信息以及通州运河的内容。

走进“古城门”,右边是代表运河文化的“运河史话”展厅,左边是蕴含红学文化的“红楼追梦”展厅。

记者注意到,展馆内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曹雪芹墓葬刻石。据专家介绍,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描写的十里街、花枝巷原型即出自张家湾。

张家湾镇内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更是一度引发红学界关于一代文豪著书并长眠于此的激烈辩论。曹雪芹墓葬刻石于1992年发现于张家湾,上面浅浅地刻着“曹公諱霑墓”五个大字,字迹并不很工整优美,石料也只是普通的台基石,对应了曹雪芹的穷困潦倒、草草下葬人生。

此外,展厅里还陈列着各种知名的红学著述、红楼画册、红楼故事字画等,与之相伴的是运河里打捞上来的巨大铁锚、精美瓷片以及先进的声光电设施。

博物馆初期的主要设计人之一曹志义,是土生土长的张湾村人。“馆内素材基本都是我提供的。”曹志义介绍,起初这里要建的是张湾村史馆,后来政府认为张家湾镇的文化不应止于此,于是张湾村村史馆演变成了张家湾博物馆,而展出素材的收集都由区里和镇里组织,大大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内容。

曹志义介绍,博物馆桥、城墙的设计理念来源于古代运河文化、红学文化、古城文化,而关于《红楼梦》的书籍、实物等展品则是从通州区博物馆借调而来。此外,铁锚、瓷片、城砖等藏品是从运河博物馆等处调过来后收藏于馆;还有少部分藏品来源于百姓捐赠,例如博物馆入口处的“镇馆之宝”——一艘清代的货船就是苍头村的村民捐赠。

墓碑发现细节曝光 曾挖到尸骨并倒入萧太后河

值得关注的是,曹雪芹墓碑被发现时的细节也在馆内一一揭露。据专家介绍,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描写的十里街、花枝巷原型即出自张家湾。张家湾镇内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更是一度引发红学界关于一代文豪著书并长眠于此的激烈辩论。

据介绍,1968年秋,张家湾大队平整土地会战开始,并安排第四生产队平曹家坟及附近耕地。一日下午,几名社员于一米深处发现一块平放着的条石,大家将石抬上地面去了土,见正中现出“曹公諱霑墓”5个大字,左下角刻“壬午”2个小字。 现场指导员告诉大家,这块条石应该是曹雪芹的墓碑。

众人不意遇上“有钱人”的坟墓,即惊喜地在埋石处四周乱掘寻找棺木。不久,在石旁挖出一具男性朽骨,大家七嘴八舌猜测口内必含宝珠,遂有人双手捧住头骨在小车把上猛磕,但除了从头骨口腔中掉出一些黑色土屑外,别无他物。失望之余,众人便将碎骨随土装入小车簸箕,推到萧太后河边倒弃。

当晚收工后,指导员唤来堂兄将条石抬上小车推回家,冲刷干净后依次用八开办公纸铺于5大字2小字上,用铅笔在纸上划涂,得到6张拓片,至今在家珍藏。次年春盖房,又将条石用作后檐台基。

对于张家湾出土的条石是否真为曹雪芹墓碑,一直众说纷纭。1992年8月26日上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文物专家史树青先生和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金石专家傅大卣先生来考察这块墓碑。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后,傅先生确认:“碑是真的,没问题。”

22222222222.png

张家湾博物馆展出的曹雪芹墓葬刻石。

1992年8月31日,红学会会长、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第三次来到张家湾研究曹雪芹墓碑。冯其庸先生此前曾持“癸未”说,自见石上所刻“壬午”字后,联系许多史料记载转变旧说,认为曹雪芹确在壬午年葬在张家湾无疑。之后多位著名红学家先后前往查看,俱认为墓碑是珍贵文物,其现身是红学界一件大事。

原标题:揭秘曹雪芹墓碑发现细节:村民未发现“宝珠”遂将尸骨弃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