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洋火箱”、火花、粮票...... 七旬老人收藏物品超十万件
07-07 18:42:22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


王天福和他收集的各种火柴盒

火花、粮票、人民币、连环画报、报纸……一件件收藏品,一份份回忆,沉淀了岁月的痕迹。70岁的石马河街道居民王天福,半生喜爱收藏,家中有超十万件藏品。

走进王天福的家,宽敞的三室一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凌乱,一间不到10个平方的书房,井然有序地存放着各类藏品:一整面墙的书柜里按照年份依次存放画报、报纸;纸盒里、箱子里分文别类放着火花、粮票、票证、字画等十二种藏品。为了分类存放,除了书房,其他房间也归类存放有各式收藏品。据不完全统计,王天福家中的收藏品超过十万件,市场价值超100万。

因为火花与收藏结缘三十余年

民国时期的火柴

清末明初生产的火花

在这数十万件收藏品中,规模最大的就是火花和粮票。在一个类似行李箱的箱子内,存放着江北县火柴厂出品的纪念火花,重庆火柴厂出品的重庆大礼堂、嘉陵江索道火花,还有以第一届中国全运会、上海火柴厂、清末明初、抗战时期、戏剧人物为主题的图案,和以王进喜、刘胡兰、雷锋、黄继光等英雄人物为主题的绝版火花……

王天福从小就对画画感兴趣,年轻的时候喜欢抽烟,那时候都是用火柴点烟,火柴盒上的图案很好看,便开始零零散散的收集。1983年,那时江北区三洞桥下,时常有人展示、贩卖各式各样好看的贴纸。王天福觉得这些图案很漂亮,而且很多都是成套的,从那以后,每天下班,他都要去那附近转一转。商贩是位老人,告诉他这叫“火花”。

买烟的钱开始拿来买火花,到最后,烟戒了,收藏的火花越来越多、越来越齐全。从这以后,王天福便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收藏。在这一本本的册子中,有一批火花与其他印着图案、故事不一样,中间只有“自来火”三个大字,两旁有几个小字:“中国制造”、“完全国货”。

“这枚火花就是清末明初生产的,那时候火柴叫‘自来火’。为了鼓舞人心抵制外侵,还专门印有‘中国制造’、‘国货’等字。”王天福说,每一张火花都记载着那个年代的历史印迹,十分有意义。

曾经卖十万张火花凑钱买房

王天福与他收集的火柴盒和各种火花

因为藏品太多,王天福的家中处处都有收藏品的存放地。提到王天福的这个爱好,妻子唐蓉很是支持:“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一心搞收藏,我觉得挺好。而且他的收藏品,都是他自己在收拾,收得很规矩,虽多但不乱。”

为了收藏,王天福花了不少钱,却极少转卖。2000年,王天福想要收藏一张1953年的10元纸币,当时谈好的价钱是1600元。等了几个月,终于等到发年终奖,王天福拿了600元奖金,可是钱不够,又问母亲借了1000元买下。本来满心欢喜,可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听说他花1600买了一张已经停止通行的10元纸币,家人都表示不理解。一个月后,抵不住家人的劝说,王天福就将纸币转卖给了别人,把钱还给了父母。

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收藏为的是喜好,不为利益,但是王天福也有逼不得已忍痛割爱的时候。2003年,旧城改造,房子面临拆迁,但要购置新房,还需要一笔钱。无奈之下,王天福用3万元卖了珍藏多年的十万张火花。“看着买主叫棒棒来用背篓把火花挑走的时候,心里很难受。”提到自己唯一一次卖火花的场景,王天福到现在还满是遗憾。

你见过陶瓷制作的火柴盒吗

各种陶瓷做的火柴盒

提到火柴盒,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可能都是长方体硬纸盒,你可见过陶瓷做的火柴盒吗?在王天福的家中,就有这样一批陶瓷火柴盒,根据火柴盒上记录的字样推断,这批火柴盒可能来自民国时期。

长方体的青花陶瓷,比一般常见的火柴盒略大些,侧面有一个圆圆的小洞,使用的时候火柴就像牙签一样,从这个小孔里往外一根根倒,然后在盒子另一个侧面的凹凸面划火柴起火。盒子的正面印有的“洋火箱”三个字,背面或画着些风景图案,或印有“卅七年 古四月”等年月日的字样。

一次意外的展会,王天福在农村收到几个洋火盒后,开始了解洋火盒的历史。火柴最早是从外国输入中国,最早的官方记录是1865年的天津海关报告。晚清文人著作中,略记载过火柴输入等情况,《异闻琐录》(同治九年四月刻本),有这样一段文字:“道光间,英夷所贡杂物,多谣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以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厅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

“不要小看这一盒洋火盒,在那个年代,要一两银子才能买到,一般老百姓还用不起。”王天福说,他是在十年前花了两百块钱从一个小摊收到的。

粮票记录着那些拿票换粮食的日子

1955年开县的粮票

打开王天福的另外一本珍藏,里面密密麻麻的整齐排列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各种粮票,有北碚、忠县、荣昌、綦江等各个区县的,蔬菜粮专用票、糯米供应券、糖果糕点供应券,贰两、壹市斤、伍市斤、一公斤、五公斤,面额各有不同。

根据物品种类,粮票上还有不同的粮食图案,如果是面包,面额旁边就印有两个面包图案。时间最早的有重庆1955年发行的第一套粮票,背景图案是一辆大卡车;还有1988年重庆发行的最后一套粮食供应券。此后,粮票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每月二十号,我便拿着粮票、粮证、钱,去领我和父母还有两个妹妹一个月的粮食,要这三样东西一起才能领到粮食。”王天福回忆,当时是按家庭人口数来领粮食,不同年龄领到的分量还不一样。小学生20斤,青少年32斤,成年人25斤,如果是干部还要少2斤,只能领23斤。

年轻时的王天福被分配到农村,偶尔能从大足的农村回一趟家。回家坐车需要花5、6块钱的车费,为了省钱,王天福每次都是搭进城的油车回家。“好不容易回趟家和家人聚聚,但是粮食都是按人口分配,多我一个人回来吃饭,粮食不够吃,有时候父母还巴不得我赶快回农村去。”王天福笑着说。

一张粮票让老太太泪流满面

一张泛黄的粮票带出一段难忘的历史

当翻到一张旧得泛黄,1962年的重庆市粮食搭伙券,背景图案是一列火车,面额五市斤的粮票时,王天福向记者说起一个难忘的情景。

很多年前,王天福喜欢到解放碑中心路一带“淘宝”,很多小贩卖各种各样的粮票,王天福跟一群人围在一起讨论。这时,一位买菜路过的老太太也来看热闹。看到一张1962年的重庆市粮食搭伙券,顿时潸然泪下。老太太说,她家也有一张这个粮票,看到这张粮票就想哭。这张粮票是她们家最后的救命稻草,被藏在抽屉里。“老太太说,一直没舍得用这张粮票换粮,是想留到最后,坚持不住的时候救命用。”老太太的亲身经历让王天福很动容,最后买下了那张粮票。

现在,粮票已经“退休”了,但是关于粮票的那段记忆还存留在老一辈人的脑海里。如今的王天福已经是重庆市粮票联谊会的副会长,收藏的粮票就有8千多张,可以算是重庆拥有粮票最多的人。他有一个小心愿,想出版一本川渝粮票实图录。“粮票是咱们中国历史的一部分,都是珍贵的历史物件,应该保存下来给后人看一看!”王天福说。

王天福收集了大部分川渝地区的粮票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吴娟 实习生 李新颖 文 记者 钱波 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