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新规:网文10W+可算一级学术期刊论文!
09-18 13:15:14 来源:央视

21ca07d9228c4998b29e01a4ef2d144120170918095628.jpeg

日前,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其中规定如果学术文章在“两微一端”影响力传播力巨大,比如在《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发文阅读量达到10万+,头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40万,即可定为在一级学术期刊刊发。

而我国高校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和课题数量则是衡量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和一个科研人员学术资质的基本要素。浙江大学此举,可以说是第一个吃“新媒体螃蟹”的学校。不出所料,《办法》一经发布,就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那么,将将网络传播力与影响力作为学术考核的依据,这种做法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又会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导向产生哪些影响呢?

从SCI到10万+,浙江大学最新出台学术考核标准颠覆了很多人对于象牙塔学术成果的基本定义。按照该校发布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原文的表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求是》杂志刊发,并形成重大网络传播的作品,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刊发。其他,中央媒体两微一端产生重大网络传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10万+,将享受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刊发同等的认定。事实上,在此之前,发表在少数固定报刊上的学术文章,在不少高校都可以申请被认为是学术作品,真正的突破在于“两微一端”和“10万+”两个关键词。今天,记者设法联系浙江大学的老师们进行采访,但均被婉拒。于是,我们在浙江大学进行了随即的街访,受访者有人还在读本科,也有人已经进入到了博士阶段,尽管学业阶段,专业不同,但客观说在校的同学们支持的居多。

在校同学

我觉得的本身是一种创新,90后00后的阅读习惯是手机媒体。最重要的知识体系的传播,所以如果能够让学术以一种更亲切的形式,让读者读到,是鼓励大家把学术走下神坛,更亲近普罗大众;我觉得可以接受。评判标准可以用新的来试验,如果不是很理想,大家也可以做纠正。

而在年龄结构偏大的往届毕业生群体里,反对的声音就开始多了起来。

往届毕业生

以文章的转播量来衡量文章的价值这样是有所偏颇的,因为这个转发是有很多认为可控的因素在里面,可以操作的。新的口径的打开,可能会导致一些学术领域的人把精力放在新媒体上,减少了学术的努力。

不可否认,当前高校教师及科研队伍在评定职称方面,需要依赖少而精的专业权威与核心期刊,供需矛盾使各种学术期刊腐败现象频出。学术界强烈需要新的标准来客观评价学生和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准。但毕竟网络传播规律和学术价值高低有着巨大的鸿沟。最简单来说,每一个10万+背后,固然有内容引人入胜的基因,但同样功不可没是吸引人眼球的标题。而起个好名字和有货真价实的学术研究成果,前者的作用就微不足道了。浙江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单宝顺认为网文直接等同于学术文章的做法欠妥当。

单宝顺

是不是把这些作品等同于学术文章?校内的奖励上可以等同的,一级学术期刊给多少钱,10万+给多少钱,这个是可以等同的,如果说这个(网文)就等同于学术文章了,我觉得这个说法欠妥当。

而支持者则认为,学者不能只是做象牙塔里的读书人,应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传播公共知识,已是当前基本社会共识。学者的社会价值应该在新媒体的话语体系里起到更多的作用。

浙江财经大学历史学老师高伟

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的,传统上凭职称都是看你在核心期刊上发的文章,发了多少,可能看的都是这个小圈子里的人在看。假如说以网文的形式,写出质量比较高的,又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作者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社会的价值也很高。

根据《办法》规定,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将由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每年6月牵头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认定。至于影响几何,是否会对现有学术评价产生颠覆性,仍不明朗。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

在媒体刊发评论指出,在这个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的受众数量远远超过核心期刊阅读数量的互联网时代,浙江大学这种“敢为人先”的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近年来传统媒体经过转型,所搭建的“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拥有权威性强,传播力广,时效性强的特点。政府更愿意采纳,社会更愿意接受,业界更愿意吸收从此类平台产出的学术文章。同时这也回归到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初衷:关注成果本身的价值和影响力,而非是否发表于核心期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