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别人养蜂卖蜂蜜,他们养蜂为育王!半年收入20余万元,9人共打“蜂王战”
08-05 14:02:45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商报

有9个人,他们是村民、是蜂场主、也是股东,他们深知蜂蜜群中蜂王的重要性,也了解蜂王的难养育性。他们一拍即合,相约一边经营自己的蜂场,养育自己的蜜蜂,一边组团发展,在綦江区中峰镇白蜂村新建属于9个人的“春暖花开种蜂场”,主攻培育蜂王,以强化繁殖蜂群。

如今,“春暖花开种蜂场”靠卖蜜蜂,半年时间就收入了20多万元,可最初该场的蜂王存活率达不到50%,蜜蜂存活都成问题,更别提获得利润了。而到底是什么秘诀,帮助他们打赢这场翻身仗?

5.jpg

走新路 专研蜂王培育

白蜂村,常年植被丰富,群山郁郁葱葱,野花遍地盛开,其中中蜂喜欢的五倍子树也是随处可见,山下还有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是一个养蜂人都夸赞的养蜂宝地。

目前綦江区市场上,正宗的土蜂蜜每斤可售价120—150元,一桶蜂能够产10斤蜂蜜,就可以有1000多元的收入,利润非常可观。

而“春暖花开种蜂场”的9名股东中,有养蜂20多年经验丰富的老蜂农,也有刚踏入社会的90后毛头小伙,还有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返乡创业者,他们虽然身份迥异,可是都同样看准了养蜂的好前景。

这个创业故事还得从30岁的王春银,该种蜂养殖场的法人代表说起。

从小王春银就看着父亲养蜂长大,对养蜂再熟悉不过了。他知道,普通蜂农传统养蜂技术就是让蜂群自然繁殖、分桶,可是由于蜂王产生的机率低,蜂群大多数情况下不太容易壮大起来。

其实,据王春银的经验了解,蜂王应该至少一年换一次才能保持蜂群繁衍。因为工蜂采蜜长期处于劳累状态,所以寿命都较短,最短的仅能活一个月左右。如果再遇到蜂王年龄大了,繁殖能力会越来越弱,不但不能及时大量繁殖工蜂,蜜蜂也会越养越少,同时蜂蜜产量也会每况愈下。

深谙其中道理的王春银明白,蜂王是制约蜂群发展的瓶颈,所以比起养蜂更赚钱的办法是培育蜂群中的蜂王。如果成功攻克培育蜂王的技术,那么卖蜜蜂要比卖蜂蜜更加划算。

说干就干,王春银立马找到了另外几个意见相投的朋友,他们都懂得培育蜂王的不容易,也看好繁殖中蜂的前景,所以他们决定在入股、集合开场的同时,也监护起自己的小蜜蜂场,以备新场的不时之需。

说干就干,2017年3月,这9个志同道合的蜂农整合了20万元,在白蜂村建了一个标准化的蜂场,他们统一蜂箱、盖板、防蚁支架的规格,还在蜂场安装了监控系统,以方便所有人24小时全程把控。

学技术 总结经验慢观察

在9个股东的合力下,蜂场很快就开设起来。他们将150箱中蜂顺利入驻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手艺,尤其是要学习培育蜂王的核心技术。

一次偶然间,听说江津区有位蜂农能够培育蜂王,于是9个股东凑在一起商量后,决定派最年轻的两个股东到江津去学习,因为他们觉得年轻人头脑转得快,不用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场子也能快速进入运营状态。

一个月后,30岁的王春银和23岁的张小平提着礼物相约到达江津区拜师学艺。幸运的是,那位蜂农也爽快,很快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现场演示给他们看蜂王的养育方法。

学习过程中,他们二人了解到,其实工蜂和蜂王都是雌性蜜蜂,不过,蜂王比工蜂多喝了3天的蜂王浆,蜂王有生殖能力,而工蜂却没有发育完全,不具备生殖能力。

另外,培育蜂王首先需要人工制作王台,其要求是比蜂群自然产卵台基大,然后用移虫针把性状优良蜂群中的幼虫移入到人工王台,更换好一个较大的巢房后,幼虫能多喝3天王浆,就能发育完全,成为蜂王。

不久后,这位江津区的蜂农师傅又到綦江区上门指导。这次是王春银、张小平自己动手,师傅在旁指点。他们培育了12只蜂王,但只存活下来5只。虽然成活率偏低,可多少让大家伙看到了一点希望。

王春银、张小平不急不躁,反而在慢慢地观察和总结经验,他们思考到,7个没有成活的幼虫,是不是移虫时下手重了些,把幼虫挑死了?他们又继续不断地试验与总结方法,不到1个月的时间,蜂王的成活率明显比之前提高不少。

现在,他们培育的蜂王成功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而这个比例,比江津区的师傅还高,这让他们很是得意。

随后,二人还到外地买来中蜂,用外地蜂群幼虫育王,再选出自己的雄蜂交配,达到杂交的目的,这样蜂群能够保持良好的遗传性状,维持蜂群强大的群势,达到保持工蜂采集能力和蜂群抗病能力强的效果。

他们因为熟练掌握了培育技术,所以蜜蜂繁殖也更快。如今,上门预定蜜蜂的顾客,不到1个月就能收到货源。

回成本 继续扩大育蜜蜂

卖蜜蜂是以蜂脾计价,綦江区市场价每脾蜜蜂是100元左右。9个人根据客户需要,将一只蜂王搭配2—5脾蜂形式出售。

第一年,“春暖花开种蜂场”培育的中蜂除了在区内销售,还卖往南川区、贵州省等其他区域,一共售出有1000多脾蜜蜂。仅此一项,该蜂场就已入账10万余元。之后,该种蜂场又取了1000余斤蜂蜜销售,又收入10余万元。那年刚开场,半年时间,他们就将成本的20万元收回,并且还剩余万余元。

此外,由于他们的蜜蜂采的是五倍子花,蜂蜜的味道香甜可口,在市场上也很是畅销。目前,该场的固定顾客可达到几百人。

既卖蜜蜂,又卖蜂蜜,早已找回前年年初投入本钱的9个人,未来,他们计划将继续扩大蜂场的面积,优化蜜蜂数量和质量,专心研究蜂王的培育技术。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滕飞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