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绿皮车上,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
02-12 13:52:41 来源:上游新闻

春节临近,有一种出行,叫“春运”,有一种感情,叫“回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伴随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年初启程,年末归乡,在40年的春运路上,承载了太多南来北往的梦想和故事。

值此2018春运之际,上游新闻推出全媒体特别报道——春运40年·我的回家路。

我们寄望于通过一张火车票、一辆绿皮车、一桶方便面、一个背包,讲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那些在春运、在回家路上的人和事。

16_副本.jpg

▲重庆北江北虾子蝙列车整备车间,停着绿皮车。

2018年2月,高铁“复兴号”迎来春运首秀。

铁路部门在北京至太原、上海至昆明、广州至兰州等多条繁忙线路增开“复兴号”,让更多人感受新时代的“复兴动力”。

当全国铁路网每天运送着近千万人次旅客涌入春运大潮时,以“复兴号”为代表的中国高铁也凭借超乎想象的速度令世界惊叹,“太快啦!从上海到北京全程1300多公里仅用4个半小时。”

与高铁不同,春运中为数不多的绿皮车,虽然看起来很慢,它却驮起了浓浓的情意。承载了历史,记录了春运40年来,南来北往的打工仔们的过往和青春岁月。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李江的故事,讲述他历经的36个春运,见证春运和绿皮车到高铁的点滴过往。

11_副本.jpg

▲2月10日中午,重庆北站南站k201次列车,李江给检查乘客车票上车。

他说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

2月8日下午,在重庆客运段团委办公室,59岁的李江穿着一身整洁的工作服坐在椅子上,虽然头发已经白了一大半,但人看上去特别精神。他缓缓从随身的黑色挎包里拿出一个大信封,里面是一叠照片,他拿出老花眼镜戴上,开始翻看这些照片。

有些照片已经有些褶皱,有的照片已经泛黄,照片上的人已经不太清晰,但对他来说,每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回忆。

“你看这张,这是从重庆到上海的绿皮车,k73次,我当年跑的就是这趟车。”李江说,不管照片变得再模糊,这些故事就像一个个烙印一样,深深的刻在自己的心里。

今年59岁的李江是重庆客运段的一名乘务员。

从闷罐车到绿皮车,从蒸汽机车到柴油机车、电力机车,从时速200km的动车组到时速350km的高速动车组,中国铁路的每一步发展,他都赶上了。而这些照片里,记录着这近40年他与火车,与春运,与旅途中人的点点过往。

15_副本.jpg

▲2月10日下午,重庆北站南站k201次列车,李江在车门前等着发车了。

不敢大口喝水,怕一下喝完了

李江1982年退伍后进入铁路,开始在机务段当乘务员、司炉工,后来在客运段当过餐车服务员、售货员、列车员。

整整36个年头,都奔波在铁路一线。

“上世纪80年代,我们还是用货车来运送旅客,也就是大家说的闷罐车。”李江说,刚开始他跑的从内江到金沙湾这条线。当时时速只有30km,200多公里的路程,要开6、7个小时,蒸汽机车需要烧煤,他的工作就是不停的用铲子往车上加煤。

蒸汽机车功率小,牵引能力弱,虽然行走的区段很短,但单程就要徒手铲3吨煤,李江经常被熏得满脸黢黑。

“每次跑完车都是精疲力尽,两只手痛得抬不起,几个月都好不了。”李江说,车上环境就更不用说了,又热又闷。当时车上没有水供应,他们只能提前带一壶水上车,但根本不够喝。“一路上还需要加煤,热得透不过气,但又不敢大口喝水,怕一下喝完了。”

12_副本.jpg

▲2月10日下午,k201次列车到涪陵火车站,李江给上下车乘客帮着拿行礼箱等。

那些年春运,每趟车超员100%

上世纪80年代末,闷罐车开始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到了90年代初,绿皮车开始普及。1993年,李江调到重庆客运段,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跑从重庆到上海的绿皮车。

“砸碎玻璃,从车窗翻上来,当时那个场景,真的只能用人山人海形容。”聊起昔日的绿皮车,李江的回忆一下子涌上脑海,他告诉上游新闻记者,那些年春运,每趟车都是超员100%,定员108个座位的车厢,可以挤上300人。

李江向上游新闻记者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列车一到站,一波一波的人潮涌来,为了能挤上车,很多人从车窗翻进来。他在站台上协助旅客上车后,也只能从乘务室的小窗子爬进来。

“车上人太多了,我根本上不了车。”李江说,车上更不用说,车厢连接处、座位下、行李架上……“全是人,车上连只苍蝇都飞不进来。”李江翻出那些尘封的老照片,记录和印证着看似玩笑的这番话。

14_副本.jpg

▲2月10日下午,k201次列车到涪陵火车站,李江给上下车乘客帮着拿行礼箱等。

列车靠站后从车窗给旅客倒水

人一多,供水就成了难题,春运就更不用说了。李江回忆,那时候车上有烧水工,用锅炉烧好水后,他们会拿一个大的水壶接满水,放到小推车上,推着走向各个车厢为旅客倒水,再把水灌进两个大的保温炉里,放在固定的位置供旅客使用。

但由于车厢人太多,有时走完一个车厢,可能要半小时,很多旅客都喝不上水。

春运期间,人多得根本挪不开脚。“有时实在没办法,我们只能在列车停靠站点下车,沿途问哪些旅客要水,然后从车窗给旅客倒水。”李江说,而且那时候都是定时供水,旅客不是随时都能喝到开水。

哐当哐当的声响、老式的烧煤茶炉、可以推开的木框窗户……这些象征着绿皮车的符号,承载着李江满满的回忆。

17_副本.jpg

▲2月10日下午,k201次列车到涪陵火车站,李江给上下车乘客帮着拿行礼箱等。

绿皮车到空调车是质的飞跃

到了1997年前后,绿皮车逐渐淡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红皮空调列车。

空调列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绿皮车”饮水、做饭、取暖靠烧煤的现象,从那以后,列车烧煤的茶水炉被电开水炉取代,餐车做饭的明火也被电磁灶代替、冬天取暖夏天乘凉也都全部依靠电力,列车烧煤的历史宣告彻底结束。

也在这个时候,李江开始担任从重庆到广州的K201次列车的乘务员。

“绿皮车到空调列车,真是一个质的飞跃。”直到现在,李江还记得第一次看到空调列车的兴奋,有空调的车厢、有干净的厕所、有24小时的热水供应。

空调列车让旅客的乘车环境越来越舒适,乘务员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减低。

在李江的那叠照片中,有三张是李江的珍藏,他还特意去过了胶,照片的背景分别是金沙湾、上海、广州车站,三张照片、三段不同的年龄层、三个不同的背景,但唯一不变的,是照片上的人。

13_副本.jpg

▲2月10日上午,重庆北站南站K201次列车前,59岁的李江介绍因马上要退休了,这是自已的最后一次春运了,还真不舍。

六次大提速,春运回家更快了

从1997年起到2007年止,中国铁路接连实施了六次大面积提速,使列车速度由1993年的时速48.1公里,提升到了时速200公里。

不断提速的另一直接变化,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被广泛运营的绿皮火车,进入了淘汰阵营。“我们很可能成为绿皮车最后一班站岗人。”李江不无感慨,中国列车出行犹如一发出膛的子弹般,在40年改革开放,40年春运中就完成了从绿皮车到子弹头的演变。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百公里时速“绿皮车”,到本世纪初时速约200公里的“红皮空调车”,再到如今时速最高达400公里的“和谐号”“复兴号”高铁动车组……中国铁路在“加速度”中跨入新时代。

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评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中,高铁被排在首位。来自中国经济新闻网的最新报道,过去五年,中国铁路以平均每天近16公里的速度延伸。

截至2017年底,铁路运营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比2012年底增长了约2.5倍,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近七成,累计近50亿人次乘坐高铁出行。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摄影 李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