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社会的财富。
一双手,呵护每一份健康。
一双手,守护每一秒平安。
一双手,躬耕每一寸田野。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记者记录下身边朴实的劳动者和他们平凡的双手,通过他们的故事,感受奋斗的力量。
每一双辛勤劳动着的手,都是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吴剑(右一)正在为患者做手术
4月29日早上8点40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室,主刀医生拿起手术刀,在术前画好的切口处精准划开了病人的颈部皮肤,开始寻找深藏其中的肿瘤,大小不到几厘米的肿瘤,却可能是一个人的“生死命门”。
帮患者寻找“生门”的主刀医生叫吴剑,是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中心的主任,从医12年来,这样的手术他已主刀超过2000台。
▲吴剑的一双手
下手稳 准确切除肿瘤
手术室里,只剩下仪器发出的“滴滴”声。穿刺确诊为甲状腺癌的病人躺在手术台上,吴剑低着头,右手拿着手术刀,左手拿着手术钳,仔细在病人切开的手术切口中寻找着。
“这是甲状旁腺,要避开它,如果切到,会导致患者低钙。这是喉返神经,要避开它,如果损伤,会导致患者声音嘶哑。”他一边说着,一边轻轻用手术钳绕开了黄色旁腺及直径只有2mm左右的白色神经,继续操作。很快,他准确找到了带瘤的甲状腺。
吴剑将手术刀递给旁边的助手,用戴着无菌手套的手轻轻摸了摸内里包裹着肿瘤的甲状腺,“肿瘤直径1-3cm左右,切下来后送去冰冻活检。”十多年的经验,吴剑的手对肿瘤有着条件反射般的敏感。确认了肿瘤位置、大小,吴剑再次拿起手术刀,开始切除肿瘤。不一会儿,肿瘤很快被完整切除,并送去冰冻活检。
冰冻结果回示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继续,吴剑将手术刀与电刀交替使用,开始细细清理肿瘤切除后的Ⅵ区淋巴组织。他的手很稳,每一次下刀,都只会停在他眼神专注的毫厘之间,“甲状腺肿瘤很容易淋巴结转移,必须把旁边的都清理干净。”
1个多小时左右,肿瘤切除干净后,吴剑离开手术台,站在旁边的助手医生开始给病人缝合伤口。
一双手 打过近十万个结
吴剑做手术时,喜欢将每一个步骤都解释清楚,包括手上动作要注意的细节。这并不是自言自语,而是在将自己的经验教给身边年轻的医生。
1999年,吴剑报考了外地的一所医学院。大学时,他开始接触到头颈肿瘤学,并决定把它当成自己的发展方向。头颈肿瘤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手术难度也高,既涉及肿瘤的完整切除,又涉及肿瘤切除后的缺损修复,是一门复杂的医学学科。硕士毕业后,吴剑成功考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读博,这里是中国口腔医学的发源地。
学医11年,吴剑的手术基本功也练了11年,“你看到医生手术时的每个动作好像都很简单,但十年磨一剑,实际上背后都下了十年、数十年的苦功。”
以最简单的手术缝合为例,在还是学生时,吴剑每天的功课之一就是“打结”。打结,是手术缝合的最后的一个步骤,也是最基础的一个步骤。“手术结”要求“永不打滑”,因为如果缝合伤口的结“打滑”,很可能造成血管出血、伤口感染,给病人带来痛苦。打手术结,打结角度要精准,线的长度要准确预估,不能重复打结。
吴剑记得,读书时,每天都要不断打结,以此来锻炼基本功。20多年粗略算下来,这双手已经打过近十万个手术结,“每一次打结,我都会想起第一次在手术台上作为助理医生给病人打结的场景,虽然已经练习了无数次,但还是发现自己进步空间还很大。”
医学是无止境的。医学在不断进步,医生也只有不断进步,否则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吴剑没有一刻停止过接收新技术、新理念的时候。他多次到世界各地一流的医学院进修,虽然已经是成熟的医生,但每次看到精彩的手术,就会变回虚心的学生,盯着录像反复观看。如果不能录像拍照,就将整个过程记在脑海中,闲下来时反复琢磨。
用双手 让患病新郎呈现完美形象
从踏上学医路到正式成为医生,再到如今的科室主任、业内专家,如今的吴剑成了后辈医生敬佩的严师,他在手术台上完成的一个个奇迹,也成了年轻医生反复观摩学习的场景。
2020年,吴剑接诊了一位不到30岁的患者,年轻的男孩即将成为新郎,查出了甲状腺癌。男孩很沮丧,他担心如果手术切除肿瘤,脖子上就会留下显眼的伤疤,“一生一次的婚礼,就有遗憾了。”
为了让新郎在婚礼上呈现完美形象,吴剑与男孩及家属沟通后,决定放弃传统的颈部开口手术,选择从口腔粘膜做切口切除肿瘤。“这样的手术路径复杂,手术难度增加不少。”吴剑和团队细心确认每个环节,最终顺利完成手术。
甲状腺肿瘤顺利切除,男孩的体表也没有任何手术留下的疤痕。他出院后很快举行了婚礼,看着男孩满意的笑容,吴剑心中就两个字:值得。
治病救人,不仅仅是要切除肿瘤,还要在挽救生命的前提下,尽可能让病人恢复正常的生活。十余年时间,吴剑用自己的一双手挽救了无数个家庭的生活。
他的这双手,和所有人的手并无不同。“手是谋生的工具,医生也一样。”但不一样的是,医生的手,是与死神抢夺鲜活生命的一双手。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