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长寿历史足迹(四十八】桓侯张飞与长寿还有这些故事……
距长寿城东南4公里长江北岸不语山下的不语滩处,有名胜古迹——桓侯宫。
桓侯宫,又名桓侯庙、桓侯祠、西乡侯祠、张飞庙、张公庙、张爷庙、雄威庙、威武庙。据《长寿县志》载:“蜀汉先主攻刘璋,桓侯(指张飞谥号,又称西乡侯)溯流而上,驻兵于此。后人因立庙祀之”。说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胜利,又夺得荆州等江南四郡后,遂按诸葛亮战略构想,发兵入蜀,攻打刘璋,占领益州(今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以待时机夹击中原,实现统一全国,重振汉室的大业。
桓侯张飞因此得令率部溯长江而上,来到时为乐温县的黄草峡、不语滩(又名张爷滩)一带,驻兵操练,待时进发。并在此丢失了军用佩钩、刁斗和张飞的三颗印章,被县人拾得。后县人为纪念张飞入蜀在此驻兵,决定修建桓侯宫,以之纪念。
长寿桓侯宫始建于宋代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原址在今长寿城西长江岸边(即西街,已拆)。距今已近900年历史。到明代正统元年,知县何聪因原址狭小,“不足以桓侯灵”,而迁建至当年张飞驻兵的长江不语滩岸边。后经清代康熙48年(公元1709年)和清代咸丰7年(公元1857年)两次维修改建,至今主体结构原貌大多犹存。
今存的长寿桓侯宫,由山门、正殿、横殿、配殿、玉皇楼和茶楼、膳房等组成。桓侯宫东南临长江石壁上,邑人赵铸于清乾隆2年,镌刻有“桓侯不语滩”5个大字。
桓侯宫山门右侧岩石上,刻有两米见高的造像二尊:一手搭凉棚作瞭望状,曰“千里眼”;一手摸耳朵作探听状,曰“顺风耳”。“千里眼”和“顺风耳”,本是神话世界中的两位神仙,这里或许是张飞入蜀行军作战或镇守巴蜀边关时作侦察、探路的先遣部队吧。山门为呈“山”字形的三重檐琉璃环屋面并饰以斗拱的排列式建筑。正中直排阴刻有“桓侯宫”三个大字。两侧为石柱门槛,刻有“精心壮志于今为烈;忠肝义胆振古如兹”的楹联,横联:“蜀汉正统”。
长寿桓侯宫的建筑布局,打破了一般纪念性建筑对称严谨的规律,依山面江横向展开。既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条件,又使建筑曲折多变而壮观,极具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尤其山门和石级呈东南歪斜状,寓意张飞时刻注视着东吴入侵的思想警惕。
正殿是桓侯宫的主体建筑。面阔三间:三层飞阁重檐(于1972年拆除一层,今为两层,飞阁亦不复存在)。依山迎水,矗立云天,蔚为古朴壮观。正殿大门两侧门槛,原书有“一身义气豪天下,三国英雄壮古今”楹联,横联:“威震巴江”。正殿正中,原塑有3米见高的张飞塑像: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怒目圆睁,左手按膝,右手挥拳,端坐正中。其塑像神态威武刚严,栩栩如生,活现张飞勇猛、刚直、威武、豪爽的性格。张飞之子张苞和副将廖化,披挂杖剑,站立两旁,恭候听令。正殿两侧木柱上,原书有“水势西流犹顾蜀;江风东下直吞吴”的楹联。
正殿后设有楼梯,绕行直上玉皇楼。此楼为纪念刘、关、张三结义所设。楼正中,供有刘备、关羽、张飞三坐像。楼墙四壁绘有飞龙、猛虎、麒麟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张飞怒鞭督邮”、“张飞大战长板坡”等表现张飞英姿、战绩的壁画。
正殿两侧,设有配殿和横殿数间。殿内,分别塑有佛主、观音、文殊、土地、财神等塑像。并设有茶楼、抱厅和膳堂、住宿等设施。
长寿桓侯宫曾吸引无数游人、名士来此游览、观光、仰慕、祷拜,并留下了众多的墨迹和诗篇。明代名士张士环游览桓侯宫后,写下《张桓侯刁斗》一诗:
天下英雄只豫州,阿瞒不共戴天仇。
山河割据分三国,宇宙威名丈八矛。
江上祠堂严剑佩,人间刁斗见银钩。
空余诸葛秦州表,左袒何人复为刘?
清代名士刘慈拜谒桓侯宫后,写下《谒桓侯祠》一诗:
入庙瞻遗像,英风迥出群。
义生颜太守,礼愧马将军。
刁斗名犹在,长矛技不闻。
只今江上水,歌吹日纷纷。
桓侯宫和所在的不语滩,还有古老、神奇的历史记载和传说。《长寿县志》记载:“明季献贼(指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兵过水溢,船不能上。贼诣庙(指建在不语滩处的桓侯宫)拜祷誓不妄杀一人。舟始进邑中,独得保全,皆侯之赐也。”
相传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率部从湖北沿长江攻入四川,乘船来到不语滩。由于士兵众多,高声妄语不断,惹得不语滩江水大作,骇浪滔天,船队因此受阻,不能前行。张献忠见状,即下船探询,方知缘故,并得知滩上建有桓侯宫,宫内供有张氏祖先张飞的神像。张献忠即率众将士下船登岸,入宫向张飞神像再三祷拜,乞望张飞英灵保佑顺利过滩,并发誓过长寿县境不妄杀一人。不语滩因此风平浪静,张献忠的船队才顺利地驶上了不语滩。张献忠也信守誓言,兵过长寿,没敢妄杀一人。而张献忠入川后,不少地方均遭杀戮之灾,唯长寿免遭于难,独得保全,这都是张飞神灵所佑赐也。
从此,张飞的神灵,更加受到长寿民众的尊重敬仰。桓侯宫亦名声大振,游人如织,香火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