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健:在家乡干事创业很幸福
邹健在地里查看果树生长情况
今年26岁的邹健是涪陵区马武镇林口村委会主任、本土人才。2015年,他放弃在外打工丰厚的薪资,怀揣着建设家乡、回报父老的梦想,回到家乡。他说,在家乡,他找到人生奋斗目标,在家乡干事创业很幸福。
回乡创业
获得群众拥护
林口村位置偏僻,沟壑纵横,土地坡度大,村民种植劳动强度大,加上交通条件差,不利于农资、农产品运输,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因此,该村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邹健自幼生长在林口村,2014年从重庆工商大学毕业后,在四川某白酒生产企业担任客户经理,月收入达8000元以上。“小邹,现在林口村正在开展整村脱贫工作,正需要你们这种有干劲、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现在全区正在实施‘本土人才回引’工程,希望你能回来发展产业,带领大家脱贫致富。”2015年11月的一天,林口村党支部书记的一个电话唤起邹健儿时建设家乡的梦想,他辞去高薪工作回来了。
2015年正是扶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一年,邹健全力协助村支两委攻坚整村脱贫这一艰巨任务。一年多的时间,他访遍林口村的每家每户,踏遍每个田间地头,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因此他深得乡亲们的信任,并且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友谊。2016年,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他以高票当选林口村村委会主任。
邹健参加了涪陵区委组织部和马武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的各类培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与重视,成为他强大的精神后盾。
扎根基层
谋求产业发展
邹健用行动完美诠释“扎根”二字。上岗伊始,在村组干部的配合下,他开始对全村基本情况展开调查。在完成组织交办的工作任务后,他总会在闲暇时间走访群众,与乡亲们聊家常,同老党员们谈组织建设,向老干部们学习工作经验,向大户们请教产业发展经验。在扶贫攻坚行动中,他坚持跑在最前线,用3个月的时间将全村五个村民小组的五保户、困难户、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种养殖大户走了个遍,对全村地形、气候、交通、基础设施等情况进行全面摸排。
邹健对全村情况的熟悉程度,令乡亲们更加对他刮目相看,这不仅拉近了他和群众的距离,更增强了他和村组干部的团结协作能力。
为有更多时间抓扶贫工作,邹健把家从城里搬到村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连续数月的努力,林口村有了崭新的变化。19.6公里社道路得到有效整治,硬化5公里人行便道,3条断头路连通,村级硬化公路增至2条,4000米饮水管网安装到户,80%以上山坪塘得到整治……看着这一系列巨大变化,村民和党员干部们干事创业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榨菜、花椒、核桃、蜜本南瓜、李子、土鸡、肉牛、山羊、蜂蜜等一系列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发芽,如今村民们的致富产业已初具规模。
“以前村民只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现在很多家庭都种植了经果林,并且平时还能在村里的种植大户那里打工,经济收入和以前相比大幅度提高。”邹健说。
发挥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在林口村,不仅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增加了,生活环境变好了,生活品质也提高了。
邹健说,和两年前相比,现在村民们的精气神提高了,对生活充满信心。林口村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海拔较高,适合发展避暑旅游业。待途经该村的一级路马龙路修好后,该村的交通将会更方便,会为该村发展带来更多机遇,经济高效的种养殖业、绿色环保的乡村旅游业也会成为该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我们村里很多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出生的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都在外面打工,但是等他们老了后回到家乡,却再也没有力气干繁重的农活。我想让在外打工的乡亲们老了回到家乡后,能从事比种植传统农作物轻松很多的经果林和乡村旅游,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留在家乡创业,共同建设家乡,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发展空间。”邹健说。
文/记者 冉富月 图/记者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