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开州创新产业促进乡村振兴,4000余亩柑橘让村民尝到了甜头

开州新闻社郭小勇2018-06-01 18:50

位于临江镇西面的福德村,是一个以页岩砂土为主的贫瘠村。曾因在家务农难以致富,全村2000多名有劳动力的村民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导致2500多亩耕地闲置。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的其中之一。产业要兴旺,首先得把闲置的土地用起来,让土地不长草、长产业。为此,近年来,临江镇福德村村支“两委”创新性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让该村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确权不确界

产业上规模

“荒着不值钱,你用值大钱。”“我家的土地交给你们整治后发展产业要是不成功,你们能不能按原样把土地还给我。”听说要发展产业,有些村民对自家闲置的土地漫天要价,有些村民担心土地租出去后会发生变化等,村民的不配合成了福德村产业发展的障碍。

“十几年前也种过柑橘都失败了,现在又要种柑橘,我可不同意,要种我把土地租给你们种。”村民熊圣新提出了质疑,因为他清楚得记得,村里以前种植柑橘因为管理不善,销售不畅,最后失败了。

“土地荒着我愿意,交给你们把边界毁了,以后我找谁要去?”“我家女儿嫁出去了,村里会不会收地回去?”而与熊圣新不同,更多村民担心的是他们的权益能否得到保护。

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福德村村支“两委”没有知难而退,他们一方面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其它地方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经验,彻底打消以熊圣新为代表,担心产业发展没前途村民的担忧。另一方面,他们组织村民召开大会,共同商议土地管理使用相关情况。经过多次商议,确权确股不确界,将土地入股交给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的模式呼之欲出。

“我们对村民的农村承包地经营权进行了改革创新,采取确权确股不确地界范围的方式,将全村土地面积全部确认到农民群众手中,将地界范围全部确认到38个自管小组。”据福德村党支部书记熊炳科介绍,他们还以户为单位颁发股权证书,并按照“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的相对静态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让村民吃下“定心丸”,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福德村已规模种植柑橘2100余亩,今年还将新发展1000亩,到时,村里闲置的土地就实现全部有效利用。

分级搞管护

产业更兴旺

产业种下后,最重要的就是管护,如果管护不到位,熊圣新的担心就有可能再次变为现实。为避免重蹈覆辙,福德村结合本村实际,推行“专业合作社、自管小组、家庭农场”三级管理模式,做到每亩田地都有责任人,每棵果树都有管理人的管理目标。

“我们村成立了两个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产业基地的统建、统管和统一技术培训。”熊炳科告诉记者,在专业合作社下面,他们以组为单位,成立了38个自管小组,推选有劳动力、有事业心、深受村民拥护的村民任组长,负责领取物资、机器和每小组200—300亩果园管护质量的监督检查。

“我每天不但要和大家一起在果园里干活,还要给大家做技术指导。”熊朝开是第二自管小组的组长,负责他那组100亩柑橘的管理。虽然他今年已经66岁了,但每天安排村民干活,进行技术指导,加强村民的安全管理,却做得井井有条。

为让每棵果树都能得到精心管护,福德村还在每个直管小组下面组建了3—5个不等的家庭农场,每个家庭农场主就是一名技术骨干,由他们全权负责20—50亩果园的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

“三级管理模式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将产业管护一竿子插到最下面,彻底破解产业有一定规模后管理不过来和无人管理的瓶颈。”熊炳科说,由于管理到位,2000多亩柑橘长势喜人,有望明年试挂果。

人人都参与

个个有收益

如今,记者在福德村采访,明显感觉到现在村民对村里发展的产业更加拥护,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前所未有。

“由于我们组相对较偏远,所以第一批还没有发展到我们那里,村民都希望早点种上柑橘。”在果园务工的肖朝华告诉记者。

从起初的不愿意到现在的争着种,村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关键在于福德村发展产业与村民构建了利益共同体,让所有村民都共享改革成果。

为实现产业发展人人受益的目标,福德村首先将村民的田地以每亩每年200—400元不等价格折成股金,按10年计算股金入股到产业股份合作社,颁发股权证1280本,让村民成了股东。

同时,还通过创新柑橘股份合作社利益分配方式,优先保证土地作价入股的股份,其次是现金入股(包括集体现金股)的股份按股份份额进行分配。并对扶贫项目产业资金实行股权化,建卡贫困户优先入股,产业扶持项目专项资金贫困户占优先股份25%,项目盈利后按照入股比例分配红利,产业项目未实现收益时,按最低年收益率6%进行保障,脱贫即退优先股,其它股份按非贫困户同等条件分配。

福德村还建立集体经济组织与产业股份合作社联营分配方式,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方式等,最大限度保证村民利益。

除了入股分红,村民在果园务工实现全覆盖。由于基地在管护方面需要大量人手,有务工意愿、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可到果园务工,挣到一笔不菲的收入。

“我去年在果园打工挣了5000多元,还算挣得比较少的了。”今年已经61岁的苟绍菊高兴地告诉记者,她这个年龄能在家里挣到这么多钱非常高兴。

“去年我们用于村民务工的资金有三四十万。”熊炳科说,村民从产业发展中尝到甜头,大家越来越支持村里产业的发展。有了产业,全村朝乡村振兴又迈进了一步。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