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动】因地制宜搞转型 看开州齐圣村如何从贫困村变成示范村
村民发展特色农业 受访者供图
距离开州城区22公里的长沙镇齐圣村,沿柏油路走进村里,小洋楼错落有致,休闲凉亭、健身设施一应俱全。没人能想到,曾经的县级贫困村、落后村摇身一变,成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4800元,提升至2017年的13456元。
村民回家发展特色农业
开州长沙镇齐圣村,全村山地面积占90%,海拔在230至1130米之间,是标准的山地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谋生,多数土地荒废无人耕种,所以前些年,这里还是县级贫困村。
往年,村民谭先俊为了家里的生计常年外出打工,而这些年,他就在家乡一门心思种柑橘,从最开始的几亩地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亩。今年五月份采摘完最后一批春橙,收入了七八万元,紧接着下半年的沃柑也会卖到一个好价格。“在自家地里干活,有干劲多了。”谭先俊说,仅凭20亩地里的柑橘,他年收入有十几万。
像谭先俊这样从城里回到农村就业的村民并不少。据齐圣村党委书记熊尚兵介绍,村里租收村民土地,再雇佣村民种植水果,年底还有分红,“一份土地,三份收入”的发展模式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村民在自己家门口干活特别有劲头”。另外,村里还有专门的水果种植技术人员搞培训,只要村民肯学肯干,柑橘肯定能丰收。
顺应市场需求多样化种植
近几年很多地方都想到了种植水果来提高农村经济收益,但是也经常出现水果滞销烂地里的消息。如何避免种出来的水果滞销?“每一种水果的市场需求旺盛期是3~5年,我们要按照这个周期不断改良品种,顺应市场变化,不能守着一棵树吃一辈子。”熊尚兵说,多样化种植是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好方法,根据特色水果产业对海拔和土质的要求,在海拔500米至1000米之间,发展红心猕猴桃1400亩和优质蓝莓200亩;在海拔200至500米间,发展优质柑橘1800余亩。
据熊尚兵介绍,其中,18%以上含糖量的奇圣红心猕猴桃已成为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招牌产品,2016年,仅红心猕猴桃收入就达到214万元。到现在,村里一年四季都有水果,3月份的春橙,5月的沃柑、桃子、蓝莓,6、7月的李子,8月的猕猴桃,下半年还有柑橘。村里的经济收益也是没有断线。
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大开发
熊尚兵介绍,齐圣村已在红心猕猴桃产业园区建设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在接待中心,游客既可以采摘红心猕猴桃,又可住宿吃饭娱乐。齐圣村还在李伏山建设了集会议培训、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旅游接待中心——齐圣庄园,有300个住宿床位,3个大中小型会议室,可同时容纳300人会议培训、500人就餐。
“我们不仅不搞大开发,还要保护原来的青山绿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的村民把这些大山变成金山银山。”熊尚兵说。
八年从贫困村变全市示范村
在2010年以前,齐圣村绝大部分村民以外出务工为生,全村面积中占90%的山地大多数荒废,全村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村民出行、饮水、用电均困难,甚至还有部分群众居住在危房。
2010年起,熊尚兵和其他村干部带领村民一起,花了8年时间修好山脚到山顶长约13公里的盘山公路,总计花费3800多万,“村里没有钱,为修路每年都负债,资金多是靠群众集资、社会捐助、政府扶持”。同年起,齐圣村还规划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投资3000多万。
在2003年以前,熊尚兵是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开过饭馆、做过房地产、当过矿老板,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当时的村委书记看到他这么能干,便劝他回来接替他的工作,带领全村人致富。
熊尚兵说,他见证并参与了齐圣村的发展,自2010年齐圣村开始发展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和生态旅游以来,已形成“农业 生态 旅游”发展模式,“可以说,一年四季,从齐圣山脚到山顶,一路都有产业,可观光、采摘,也可玩耍吃住”。随着特色水果产业的兴起,齐圣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4800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13456元。齐圣村也由原县级贫困村、落后村,发展成为了全市先进村、示范村。
都市传媒记者 叶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