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区探索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模式,破解群众“两头跑”难题
我区在脱贫攻坚战中探索出易地扶贫搬迁模式,让贫困群众——
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九岭村美丽乡村安置了不少易地搬迁而来的村民(资料图片) 记者 田浩 摄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某地村民因易地扶贫搬迁后离原居住地较远,大家只能骑着摩托车去数公里外的地里耕种,每天往返既耗时又劳财。大家无奈感叹:“住得好了,够得跑了。”
我区作为一个农业大区、人口大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也有成千上万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离开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居住。这些搬迁户生活过得怎么样,是否遇到和前面报道同样的问题,我区又是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的?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各村进行采访。
调结构,轻松耕种更挣钱
关面乡小园村是该乡易地扶贫搬迁最集中的安置点,这里共安置易地搬迁户40余户160余人。由于该村地处我区北部山区,山多面积广,村民居住分散,大家都是从几公里到十余公里外的地方搬到这里居住的。
作为寸土寸金的北部山区,这么多人住在一起,不可能有足够的土地让他们耕种,要让搬出来的村民生活无忧,就一定要将原来每家每户的土地都利用起来。
“现在我们搬这么远,还让我们回去耕种,那当初还不如不搬。”对于如何利用原有土地,村民也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忧。
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小园村改变耕种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种植管理相对粗放、时间相对集中的中药材。
“种植中药材主要在种和收的时候需要人手,大家在这两段时间回到原居住地集中种收,其余时间可以安心在新地方居住,不用每天跑来跑去。”小园村党支部书记陈仁明告诉记者,村民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时间种收药材,其它时间都住在安置点,很好地解决了村民三天两头跑的难题。
据了解,种植中药材亩产值都在3000元以上,比以前种植传统农作物翻了好几番。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让搬走的村民在外面住得安心,持续稳定的收入还能让村民住得更舒心。
再创业,增收有了新渠道
大德镇九岭村美丽乡村,这里不仅居住着本地村民,也安置了不少易地扶贫搬迁而来的村民。
九岭村是我区有名的产梨村,加之该村离城区较近,每年来这里赏梨花、采摘梨子的游客络绎不绝,这让搬迁到此地的村民看到了商机,他们利用美丽乡村开办起农家乐,实现了从农民向“老板”的转变。
搬迁户刘运灿就是其中之一。今年60余岁的刘运灿,2013年从3公里外的九岭村3组搬到了现在的居住地。刚来时,他也有过到新地方怎么生活的担忧,但安定下来后,他发现这里产业兴旺,前来观光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处处都隐藏着可以挣钱的“商机”。
“搬到这里不久,我就开办起农家乐,在梨树开花和结果那段时间接待从四面八方来的游客,一年轻轻松松就能挣一两万元,比以前种庄稼强得多。”刘运灿告诉记者,生意最火爆的时候,他家要接待10多桌客人,还得请当地村民来帮忙,不仅自己挣了钱,还带着村民增了收。
“我们村依托梨产业和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截至目前,全村共有星级农家乐15家,可日接待游客500人,全年旅游收入达到50万元。”九岭村党支部书记詹道纯告诉记者,现在在美丽乡村居住的很多易地扶贫搬迁户开起了农家乐,每年都有了稳定收入,他们都感叹:“真的是树挪死人挪活呀!”
虽然有了新的增收渠道,这些易地扶贫搬迁户并没有将原来的土地闲置,而是通过退耕还林、承包给大户等方式,将自己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新地方过上了新生活。
走出去,天南海北新生活
我区是一个人口大区,每年外出务工人员有50多万人,走出去,也成了不少村民发家致富的渠道之一。
针对一些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迁后没有增收渠道,难以在新地方“住得下、住得稳”的问题,引导他们随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走出去,也是破解问题的有效途径。
外出务工就得有一技之长。为此,我区对广大贫困户(包含易地扶贫搬迁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养殖、种植、保洁等技能培训,让他们有了一技之长,也让他们外出务工有了底气。
今年46岁的潘仲芬,义和镇人,易地扶贫搬迁户,前些年一直在家务农,虽然吃饱肚子没有问题,但要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还有差距。她参加了有关部门举办的技能培训后,在朋友的介绍下到广东一家制衣厂上班,每月能领到4000多元工资,让她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以前在农村种庄稼,一年挣不了一两千元,现在一个月就能挣好几千元,除去开支每月也能存两三千元。”潘仲芬说,有了一门技术后,她再也不用担心以后挣不到钱了。
“我已经40多岁,明年准备回开州找份工作。”潘仲芬说,现在开州开了很多制衣厂,她回到家里不愁找不到事做。
如今,在我区像潘仲芬一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还有很多。他们通过技能培训学到一技之长,到全国各地打工,所以不少乡镇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平时很少能见到年轻人的身影,但春节一到,这些人又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乡,集中安置点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大家也都洋溢在欢快幸福生活的氛围中。
记者 郭小勇
编辑 牛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