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视力不好可能是弱视
■记者梁向红
6月6日是第23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为“科学矫正近视,关注孩子眼健康”。当孩子出现视力模糊,大部分家长可能会想到是近视,不过,区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严中明提醒,不少家长误把孩子的视力不良当成了近视,其实,视力不好并不都是近视,还有可能是弱视。
弱视多见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严中明说,弱视是矫正视力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比如说7岁的孩子一般能看1.0,弱视则只能看0.5,或者两只眼睛的最佳矫正视力相差两行或更多时,较差的那一只眼睛就是弱视。
严中明曾接诊一名4岁的孩子,孩子平时看东西很费劲儿。当时,父母觉得孩子可能是近视。但经过检查发现,孩子是由远视、散光引起的弱视。
严中明介绍,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类型,往往多发于青少年,孩子配戴眼镜后矫正视力多可恢复正常;而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的视觉功能障碍疾病,发病率约为2%至4%,多见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常伴有斜视和屈光不正,戴了眼镜,矫正视力也无法达到正常水平。“弱视不但影响视力的发育,更影响双眼立体视觉的建立,必须早加干预,以免影响终身。”
孩子1岁基本形成完善的视功能,视力在0.2左右。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不断提高,3岁小孩基本可以认视力表,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定期给小孩检查视力了。这个阶段可以让宝宝多玩一些几何图形的玩具,增强立体视觉等视觉功能。第二阶段,视力基本发育完成,家庭可购买标准视力表,挂在5米远处让孩子识别,检查时,一定要分别遮眼检查,防止单眼弱视被漏检。一般来说,3岁儿童的平均视力为0.5,4~5岁儿童平均视力为0.6,6~7岁儿童平均视力为0.7,7岁平均0.8以上。
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严中明介绍,弱视平时也表现为视物不清,与一般近视的症状很相似,所以常常被家长忽视。“很多家长认为弱视可等孩子稍大些再治疗,治疗起来也容易配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解释,弱视最佳治疗时期为幼年,若超过10岁后再治疗,效果就很差了,且弱视的治疗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并定期复诊检查。
如果发现及时,通过配镜、遮盖或训练,很多小孩子的视力都可以提高到正常水平。一般来说,干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如果发现过晚,一般12岁以后,治疗的效果就很有限。
一些弱视患儿2岁前戴镜,几个月视力就会恢复正常;4岁戴镜,1年视力才能正常;5~6岁戴镜,2~3年视力才能正常;7岁后戴镜,视力完全恢复正常就比较困难了;9~10岁的弱视治疗更困难,越过12岁的弱视治疗则很难有效,但因斜视眼已形成顽固性弱视,术后便不能使其获得立体视觉。
严中明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视力较差,双眼视力明显不同或疑有斜视(豆眼、对眼),应立即请眼科医生检查。除此之外,他建议,阅读时书本与眼的距离最好保持在30~35厘米之间,每阅读45~60分钟后应休息10分钟,单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控制在40分钟左右,不要超过90分钟。
“饮食上,小朋友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叶黄素的食物;运动上,可多打乒乓球,羽毛球等,眼睛能跟着球不停地朝各个方向运动,不断放松和收缩眼睛肌肉,促进眼球的血液供应和代谢。”严中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