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诊所”把脉对症为百姓“开药方”
重庆市南川区探索创新基层普法与法律服务见实效
□本报记者 蔡开元 游晓龙
生了病要去医院看医生,有了矛盾纠纷想要打官司,可以先去“法律诊所”。在重庆市南川区,许多老百姓都有了这样的共识。
从2014年开始,南川区开始探索将法律服务力量引入农村和社区,截至今年6月,全区已经建成社区“法律诊所”30家。如今,“法律诊所”在当地群众中口口相传,成为了解政策法律的“信息库”、化解矛盾的“疏导站”、减少信访的“过滤网”、提升法律意识的“助推器”。2017年,南川区“法律诊所”成功入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评选。
“医生”坐诊
为群众理清法律关系
6月28日下午,在南川区东城街道清桥社区,参加全国省级法治媒体渝东南行采访活动的记者们见到,五六位市民和几位“医生”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原来,该社区“法律诊所”的“医生”正在就一起债务纠纷向市民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以前不懂法,遇到问题只会吵闹、打骂,现在懂得了学法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特别是有了法律诊所,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免费咨询法律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切身问题。”提起“法律诊所”,在场的社区群众都竖起了大拇指,为贴心的法律顾问点赞。
“群众有了烦心事,特别是涉及到专业的法律问题,有地可诉,有法可询。”南川区司法局负责人介绍说,“法律诊所”一般是由社区党委书记任主任,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任副主任,以社区(村)为依托,基层法律工作者为“医生”,邀请社区综治专干、社区民警、司法所长、退休政法干警等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人士,定时定点为居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民事纠纷调解、普法宣传教育等服务。
“以往大多是社区干部靠经验办事,能暂时缓解矛盾冲突,但没解决根本问题。”该负责人说,现在采取法律咨询专家门诊的方式,为群众提高专业、优质的法律服务,真正做到了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家门口。
“六诊”服务
对症下药解决法律问题
不同事件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法律诊所”主要提供“接诊”“出诊”“会诊”“辅诊”“义诊”“网诊”六诊服务,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南川区法学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患者”来到“法律诊所”,一般问题就由值班“坐诊医生”现场“接诊”,解答居民法律咨询,现场受理法律援助案件;“出诊”则主要针对出行困难又亟待解决问题的群众或需要现场查看了解情况的,开展“上门服务”。
另外,针对重大疑难案件,“诊所”还要协调南川区法学会组织经验丰富的法律专家、政法各部门相关人员参与“会诊”,提出法律意见建议;在涉法信访处理工作中、公安派出所的治安纠纷调解中、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疑难纠纷调解中,“法律诊所”工作人员还将依法指导或直接参与工作进行“辅诊”;根据普法工作需要,举办法治讲座,“诊所”还要参加大型普法活动,提供现场法律咨询等“义诊”服务。
除了以上“看诊”手段,去年,南川区还搭上了“互联网 ”的快车,依托“南川司法行政”公众号,新推出了“网诊”服务,开通网上平台,安排律师线上“坐诊”,在家动动手指也能咨询法律问题,为群众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服务。
探索4年
建成“法律诊所”30家
“这是为我们村民搭建的一个学法的平台,把法律送到了我们身边。”在大观镇观溪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通过“法律诊所”提供的法律服务,现在村民们懂得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诉求也能解决得更快更高效。
“建立‘法律诊所’,其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基层群众对法律需求的日渐增加。”南川区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推动基层依法治理,南川区从2014年开始探索将法律服务力量引入农村和社区。截至今年6月,全区建成社区“法律诊所”30家,实现城市社区和中心镇重点社区全覆盖,累计开展法治知识讲座342次,接受法律咨询23600次,参与调解纠纷2543件,协助处理其它涉法事务57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