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地带来多份收入
■记者刘敏
“现在党的政策好,不但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解决上学看病等困难,每年还给我们分红。”8月20日,说起扶贫政策,石墙镇楼岭村4组贫困户刘能友十分感激。
分红从何而来?这还得从两年前的扶贫政策说起。
撂荒地“盘活”了
2015年7月,当全市脱贫攻坚行动启动时,区林业局笋竹办干部吴茂被派往楼岭村任“第一书记”,他发现地处北部片区的石墙镇正好处在笋竹断裂带上,且楼岭村内树木大多是松树,品种单一,风景单调。
笋竹被列入全区三大产业之一,楼岭村海拔600米以上,笋竹管理技术粗放,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很适合发展,且笋竹根系发达,栽上笋竹与松树形成混交林,有利于防火、水土保持。
于是,该村2016年引进帮定林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亩示范发展刺黑竹,并在竹林下养殖土鸡,年出栏达2.5万只。
记者看到,楼岭村刺黑竹长得郁郁葱葱,成群的土鸡在林下放养觅食。吴茂说,正是这片竹林盘活了撂荒地,使农村闲置土地变为资产,村民和村集体成为股东,让刘能友这样的贫困户有了务工机会和分红收入。
贫困户变“股东”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流转出去了,农民靠什么生存?“不用担心,我们不但有保底分红,还优先解决流转土地农户务工。”吴茂说。
该村采取“合作社 村集体组织 农户 基地”的发展模式,将订单农业与国家退耕还林和扶贫政策有机结合,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把农村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统一流转,农民以土地或者扶贫资金入股,实行保底分红,流转土地所涉及的农户优先务工,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让农民离地不减收。
据介绍,该村总共投入扶贫资金40万元,分别用于笋竹产业和电商发展,每年按6%保底分红,全村54户贫困户与村集体共同享有分红权,其中村民占85%,村集体占15%,分红时间为3年,每年10月前兑现。从2016年开始,该村已经连续分红两年,不仅村民摇身变成“股东”,也改变了村集体经济多年零收入的窘境。
一份地四份收入
今年72岁的楼岭村民刘能友原是一名贫困户,家里因学因病致贫,主要依靠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业支撑,生活拮据。但自从通过土地流转后,刘能友有幸成为“股东”之一,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务工收入、退耕还林补贴和土地流转费等四份收入,摆脱过去依靠土地吃饭的困境。
他扳起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第一份收入,他家流转田地3.14亩给基地,每亩租金400元,每年可获得1256元土地流转金;第二份收入,全村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每年按照6%比例,2016年和2017年各分得124元,今年分红估计在130元以上;第三份收入,他和儿媳到基地栽竹、除草、施肥等,每年务工收入1000元左右;第四份收入,退耕还林补助每年每亩平均获得200元,3.14亩每年可获得补助628元,四份加起来每年总共收入3008元。
“现在有了这四份收入,家里经济不再紧巴巴,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刘能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