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濯水——濯水镇乡村振兴纪实
在希望的田野上,整齐的坐落着一栋栋农家小院,窗明几净、精美别致;洁净的水泥路延伸到家门前,房前屋后红花绿树环绕……
近来,濯水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一如既往以美丽乡村、特色产业、文化发展等工作为抓手,不断提升 “颜值”,增强村民“底气”,将一幅祥和秀美的乡村新图景描绘得愈加清晰。
八戒鲜花种植基地
“基地 龙头”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7月18日,在濯水镇三门社区八戒鲜花种植基地,基地内一边部分植物还处于育苗期,而另一边红千层、月季等部分花卉开得正艳,格外吸引注目。
据该基地总经理冉家祥介绍,基地以“基地 公司 农户”的模式流转300亩土地从事藤蔓植物、鲜花等种植,当地农民除了每年获得土地租金外,还可以在自家的田地上打工,一天赚取劳务费70——100元不等。
近年来,濯水镇围绕“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思路,立足农旅融合、三产融合,大力发展可观花、可采果,可持续的特色产业。一是大力实施“一江两岸”绿化美化工程,招商引进贵州省专业种桃企业-利丰园农业公司,培育产业大户2户,新引进优质桃子新品种8个,完成种植桃子1200亩,建成蒲花、白杨、乌杨3个桃子产业示范基地。二是通过招商引进猪八戒网入驻建设藤蔓及彩叶植物基地300亩,目前,已基本完成新品种引进和栽植工作,启动快繁工厂、造型植物加工及展示区建设。三是启动1000亩刺梨子基地建设,目前,已培育本地企业2家,完成栽植500亩。四是通过引导3名优秀务工人员返流创业,新建成脆红李速生基地300亩、辣椒基地300亩。
同时,濯水镇还按照“扩量与提质”并举的要求,全力提档升级骨干产业。今年完成新栽桑1200亩、改良低产桑园500亩,桑园总面积6080亩;其中双龙村新发展1000亩,总面积达2600亩,双龙村打造全市蚕桑第一村的基础基本夯实。落实烤烟面积4310亩,面积实现稳步增长。
“三变改革”
激活发展引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和重要抓手。
濯水镇坚持“改革与创新”互动的要求,开始探索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全力推进“三变”改革。一是抓试点示范。结合实施亩产万元立体农业综合增收计划,积极探索农业创新发展新路,全面启动双龙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党总支引领 村社一体的合作社运营 大户 基地 农户分红运营模式,已启动发展牛心菜、辣椒等桑菜1000亩;启动了村级辣椒加工厂和食用菌工厂的选址规划建设工作。二是抓面上推进。分别组建了4个村社一体的合作社,通过实行土地入股 保底分红 利润分红的模式,新发展桃子、脆红李、花椒、刺梨子等产业基地6个。
据濯水镇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的确权工作,做好“三变”改革试点,壮大集体经济,盘活农村存量资源。
乡村振兴
让文化“活”起来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风是乡村的印记。实现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充裕,更需要精神上的富足。
濯水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从传承文脉、挖掘历史、实施文化项目建设等方面入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留住乡愁记忆,凝聚向善力量,引领文明风尚,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而后河戏就是濯水镇文化的代表之一。“濯水后河戏是由湖北汉剧、湖南南戏、江西昆山腔、川剧与黔江本地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后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濯水镇后河戏传承人、70岁的老艺人樊宣洪说,濯水后河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 我们决不能让它失传。为了更好的让濯水后河戏传承下去,除了由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后河戏团”在濯水古镇进行不定期的表演外,2017年10月,濯水中学得到区民宗委、文化委和濯水镇政府的支持,在学校建“濯水后河古戏”传承基地,并修建了室内排练戏台,配置了排练相关设施设备,让学生们认识和学习到了原汁原味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为进一步丰富古镇文化内涵,黔江区文化馆在濯水古镇设立了濯水分馆,馆内还免费向游客开放了培训室,在室内,大家可以免费学习书画创作、摄影技艺和非遗产品制作手艺。
濯水镇党委书记刘伟表示,下一步濯水镇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一点一带五工程”为统揽,因地因势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新濯水建设。
(记者 费玉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