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研发“湿态鲜粉”,生产不看老天“脸色”了

重庆日报客户端汤艳娟2018-06-14 12:17

荣昌河包镇于正强:研发“湿态鲜粉”,生产不看老天“脸色”了

重庆日报客户端讯(记者 汤艳娟 编辑 张国勇)

“咦,这么大的太阳,粉条厂咋不见晒粉条的场面呢?”近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荣昌区河包镇转龙社区采访当地“粉条大王”于正强时,对他那空荡荡的晒场很是疑惑。

于正强自豪地领着记者走进了一栋冷库:“以前做粉条必须晾晒,成功与否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后来我发明了‘湿态鲜粉’,如今不再‘靠天吃饭’了!”

从放弃高薪返乡创业成立荣昌区光亮粉条厂,到苦心钻研改变当地传统的粉条生产经营模式,再到带动当地群众发展粉条产业脱贫致富,于正强将奋斗的青春播撒在老家希望的田野上。

初心——

不愿父辈手工技艺失传,放弃高薪返乡创业

“我学的是模具专业,十几年前在外企工作,年薪就有十万元。” 今年42岁的于正强说,他放弃高薪回乡创立粉条厂的初心,就是不想老家传统的手工粉条走向没落。

原来,于正强所在的河包镇田少土多,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红薯种植。上世纪80年代起,当地农民就用红薯手工打瓢加工成粉条,有的作为了馈赠礼品和自食佳肴,有的加工成水粉走街窜巷吆喝着卖“碗碗粉”。

“我的父母就经常自制粉条,赶场天就挑到市场卖。那时候,我家一年手工制粉条3万斤左右,收入也相当可观。” 于正强说,河包粉条清嫩适口,爽滑细腻,柔软劲道,不浑汤,深受食客喜爱。

到本世纪初,像于正强父母这样,用传统手工工艺加工粉条的农户,在河包镇就有上千户之多。而每年在当地转龙桥市场的交易量,河包粉条就达上万吨。因此,河包有中国粉条之乡的美誉。

“后来,受市场竞争影响、机械加工粉条冲击、手工成本加大等原因,河包粉条渐渐丧失了往年市场,父母的家庭式作坊受重创,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2005年,回乡探亲的于正强得知父母有改行的想法,不愿看到祖辈留下的手艺就此失传,决定创办一家手工粉条厂,重振家乡粉条产业。

2006年,经过详细的调研考察,于正强拿出工作10年的积蓄,在老家流转了3.5亩土地,成功办起了荣昌区光亮粉条厂。

创新——

自主设计加工生产线、发明了“鲜态湿粉”

按照于正强的计划,他要传承父辈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又打造正宗的纯红薯粉条绿色品牌。不过,与父母的家庭式作坊不同的是,他要解放劳动力,利用机械化生产线,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制作红薯粉条有6道工序,于正强既要保留制粉、调浆等关键部分的手工工艺,又要设计出搅拌、切丝等工序配套的生产线,而市面上无现成机械设备可买,怎么办?

“买不到,我自己做!” 于正强心想,自己此前在模具企业工作十多年,何不根据加工需求,“量身”设计一套?

经过一年半的摸索设计、反复修改、印证试验,于正强终于拿出了一套设计图纸,并请一家机械企业将生产线的设备全部制造出来。

于正强的生产线一投用,就令周边的家庭作坊刮目相看:原来5个人一天才能完成的600斤切丝,机器一天就可以完成了2000斤;原来的老机器每天秧粉不到2000斤,新机器每天秧粉接近10000斤;原来5个人一天生产不到3000斤成品粉,机器一天可以生产10000斤成品粉……

粉条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晾晒”。几年前的一个夏天,于正强遇到了一场“天灾”:晾在晒场的5000斤粉条,被突如其来的暴雨一淋,全部报废。

怎样才能避免“靠天吃饭”?于正强心想,红薯粉条既然先要晒干进行销售,顾客买到手后又要浸泡湿透再吃,可不可以研发一种“湿态”的粉条呢?

这一疑问一提出,他顿时就产生了灵感——工厂要由生产干粉条向生产“湿态”粉条转型,将粉条发展成休闲食品、旅游食品、方便食品和特色小吃。

2015年上半年,于正强历时两年研究与实验,成功研发出了新产品——开袋即食的“湿态鲜粉”,。这种粉条经特殊的老化冷冻保鲜处理后,保质期可长达270天。

2016年12月15日,于正强的近2000平方米晒场正式关闭,一栋900立方米的冻库开工建设。

于正强的“湿态鲜粉”一经生产,就因粉条食用方便、质量上乘、口感极佳受到顾客喜爱。紧接着,他又陆续开发出了“转龙村”粉条、火锅鲜粉条等5个系列60多种包装规格,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其中,酸辣粉鲜粉成了产品销售冠军,迎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湿态鲜粉”一炮而红,于正强迎来了第一桶金——2016年,年销售粉条量达600吨,产值400万元。

决心——

号召同行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于正强在艰辛的创业路上,始终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他不仅发动当地30多个粉条家庭作坊成功转型升级,还带动5000多户农户发展高淀粉红薯产业。

他在招工时有个规定:优先招录村里的贫困群众。两年来,在他陆续聘请的100多名工人中,就有20多名困难群众。“真没想到,他会招录我,还培养我当技术员。“村民赵本芳家因学、因病致贫,于正强破格招录她,培训她当了技术员,月薪5000元。

2016年,在转龙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于正强高票当选为转龙社区副主任。同年,他又被当选为荣昌区河包镇人大代表。

有了这两个特殊的身份,于正强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转龙社区共有19家大大小小的粉条厂,以往均因环保意识淡薄,厂区废水基本都是直排河沟,给周边稻田产生了一定污染。

一个企业的效益再高,但对环境产生污染,还谈什么高质量发展?

“我带头来进行整改,保护家乡的绿水青山。“去年初,于正强率先投资十多万元实施了煤改气工程,让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又投资五万多元自建了三级沉降污水处理池,并将排水管接入了镇里的污水管网。

可是,其他粉条厂以种种借口,不愿配合环保整改。于正强见状,主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苦口婆心地宣讲国家环保政策。最终, 18家粉条厂接受了环保整改。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