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艺术家罗中立首次面对公众畅谈退休生活: 走到哪里,画到哪里
4月18日,罗中立美术馆,《正在发生——罗中立手稿展》展览上展出的部分作品。图片由记者 苏思 摄
4月18日,罗中立美术馆,罗中立接受媒体采访。
“用重庆话说,我就是一个‘耍娃’。”
“我刚开始当院长没多久,差点递交了辞职信。”
“退休以后,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回归生活。”
……
4月18日,还是身着黑色衬衫和黑框眼镜,前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著名艺术家罗中立在自己的手稿展现场——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罗中立美术馆侃侃而谈。
作为重庆发布“对话大师”系列活动的首位嘉宾,罗中立首次面对公众谈起了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担任了17年川美院长的罗中立卸任后最爱干的事情是什么?他对于扶持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有着怎样的观点?他的艺术之路上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院长之初差点交辞职信
退休后最爱干的事是到山里去
“一干就是17年,成为川美任职时间最长的院长,这是我自己怎么都没有想到的。”罗中立说,事实上,刚刚当院长时,自己是在挣扎和纠结中度过的,“用重庆话说,我就是一个‘耍娃’。上世纪80年代从国外进修回来后,我就买了一辆摩托车,常常往山里跑。出行对于搞艺术创作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充电。”
罗中立坦言,当院长之前自己是普普通通的老师,一心一意搞创作,不想分散自己的精力。因此,“我刚开始当院长没多久,差点递交了辞职信。”还好,他最终坚持了下来。
即便是在繁忙的工作中,罗中立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创作,乘坐飞机的时间、开会的间隙,他都会画手稿,随手拿到什么就画在上面,他有的手稿甚至是画在飞机上的呕吐袋上的。
“能够把自己的爱好和工作结合起来是最幸福、最理想的事情。”罗中立说,当院长时,因为太忙了,他就用琐碎的、缝隙的时间来画画,“艺术创作的状态不能丢掉,就像学戏的人要天天吊嗓子,学体育的人每天要活动一下筋骨一样,这个状态至关重要。”
2015年,罗中立退休。但他说,“在艺术创作上,我没有退不退休的概念。”
去年底,他在罗中立美术馆举办了最大规模的一次个人作品展——“正在发生——罗中立手稿展(1963-2017)”。展览展出了他从1963年至今的400余件珍贵手稿作品、部分创作作品以及近10年来全新的实验性雕塑创作,勾勒出其半个世纪的艺术轨迹。
接下来,他还将把手稿中的一部分完成。罗中立说,很庆幸,退休之后,自己还保持着艺术创作的状态,还在继续画画,“当我回到原来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声音和图像还是那么清晰。”
出行,成为他退休之后的重点,仍然是走到哪里画到哪里。2016年,他给自己安排了6次出国旅游。“退休以后,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回归生活,没有公务缠身,出门就是傻玩,没心没肺地大笑,日子过得很随性。”
而大巴山仍是他出行最主要的目的地,活动的前一天,他才刚刚从四川的平昌回来。“我从大学开始就经常去大巴山,那里可以说是我艺术人生的开始。我不爱抽烟喝酒,也不打麻将,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到山里去。”
办学校如同打造酒窖
酒窖不好,好料也会被糟蹋
虽然已经年近七旬,但罗中立每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时都充满活力,这样的活力也感染着他身边的人。那么,他是如何扶持青年艺术家的成长的?对于办学,他又有着怎样的理念?
“重庆美术是有资源优势的,是属于‘国家队’,甚至是有国际影响力的。”罗中立说,青年人就是未来,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他一直很注重对青年艺术家的培养,1992年创建的罗中立油画奖学金,就是用于鼓励全国艺术院校研究生和本科优秀毕业生。
“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遇到一个尖子生,是很不容易的。可是,优秀的学生毕业离开川美,不得不为生活奔波,面对现实,也许他的艺术激情就消解了,这很可惜。”因此,在川美黄桷坪校区,他将废弃的坦克仓库改建成一个公益的艺术空间——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提供给有才华的学生作为工作室。
而在川美虎溪校区,他又一手打造了5万多平方米的虎溪公社,拥有357个工作室的虎溪公社被誉为“国内最大的画家村”。而这357个工作室有相当一部分是留给青年艺术家使用的。
罗中立认为,工作室应该是艺术家的标配。当年,川美的老院长叶毓山把空出来的学生宿舍拿出来给罗中立和他的同学们做工作室,就是那小小的几个平方米的工作室里,诞生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走出了一批影响中国美术的艺术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就是在那里画出来的。
“建这些工作室,我是想要为那些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人扶上一程、送上一程。”罗中立说。
罗中立把办学比喻成打造酒窖。“其实学校只要提供了好的空间和条件,学生们就会努力去做好的作品。办学校如同打造酒窖,有了好的酒窖,就自然会有好酒。如果酒窖没有打造好,好料也会被糟蹋,这是我的一个体会,也是对年轻人的期望,希望他们坚持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并努力去实现它。”罗中立说。
油画《父亲》
见证了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的过程
提到罗中立,自然不能不提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油画《父亲》。
罗中立笑称,其实1977年自己考川美时,是想报考国画专业,因为他原来很喜欢连环画,画过《四十二根导火绳》《水浒故事》《智取生辰纲》等,但由于当时国画专业不招生,他只好报考了油画专业。“读到二年级时,我还不死心,又去报考国画专业的研究生,可惜古典文学科目没有及格,被刷下来了。”
后来,川美的老师还拿这件事和罗中立开玩笑,说:“幸好你没有转学国画哦,不然我们就看不到油画《父亲》了。”
“正在发生——罗中立手稿展(1963-2017)”进行了《父亲》创作手稿迄今最完整的呈现,共展出了20余件素描、色稿和相关素材。
在现场互动环节,一位川美大四学生提出,《父亲》的其中一幅手稿《粒粒皆辛苦》在人物头像的位置打上了方框,这对于《父亲》的诞生有何意义?
罗中立当即对这位学生表示了赞赏,他说:“这个手稿是具有颠覆性的突破,因为之前的手稿都是带着场景的,这幅手稿之后,确定了《父亲》人像的格局。”
“《父亲》的第一幅手稿画的是公厕旁边守粪的农民,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当年的农民,为了抢到一点粪,就住在厕所里,有时候几个人一起抢,粪撒在地上,他们就用手一点一点把粪捧回桶里去。”罗中立说。
《父亲》是一件诞生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作品,它的诞生也伴随着争议,有支持的,有反对的。当年,罗中立还收到全国各地不少美术爱好者给他写的信,“这样的争议,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的过程。”
罗中立称,他将在罗中立美术馆陈列一件6米高的《父亲》的雕塑,“这件雕塑由川美的团队正在做。以后,馆里将呈现《父亲》的所有手稿、雕塑,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父亲》诞生的整个过程。”
说得兴起,罗中立还站起来,指着一幅幅《父亲》的手稿现场进行讲解,“比如,《父亲》的这些色稿,你们看差不多,我看却千差万别,红一点、黄一点,很细微的差别,都经过了反反复复地琢磨和比较。”
“手稿如同日记,它是人生中的一个可视可见的记录,多少事都忘记了,但你回过头来看这些手稿,当时一些场景、人和事,种种信息都涌现出来。”罗中立说。(记者 兰世秋)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