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他用一只手守护一方村民的健康
17年,他用一只手守护一方村民的健康
——记永川区2017年度“十佳最美乡村医生”刘益彬
永川网记者 钟 梅 文/图
乡村医生是村民健康的“守护神”。在永川区永荣镇子庄村,有一位与众不同的乡村医生。17年来,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一个口信,他就会背着药箱,到村民家中救治患者。他单凭一只右手、一双不太灵活的双脚,守护着村民的健康,用独手诠释医者仁心。
他,就是先后获得过2013年度永川区“最美乡村医生”、第二届“感动永川十大人物”、 第24期“重庆好人”、永川区永荣镇新乡贤、今年又获得永川区2017年度“十佳最美乡村医生”荣誉称号的永荣镇子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刘益彬。
近日,记者走进永荣镇子庄村,了解刘益彬行医背后的故事。
行医17年,除了治病还调纠纷
“王传银,既往健康状况为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血压128/80mmHg,血糖4.7mmol/L,限盐、限油,适量运动,定期随访,按规定服药……”在刘益彬办公室桌上,记者看到密密麻麻记录患者病情的社区居民健康管理记录本。
刘益彬说,像这样的记录本他有二三十本。目前,他所管理的区域有300余名高血压患者、50多名糖尿病患者、10多名精神病患者。这些患者什么时候检查、什么时候拿药,他都了如指掌。
在刘益彬的办公桌上,一个正面印有“流动乡贤评理堂”,左侧印有“和谐”,右侧印有“礼让”的药箱特别引人注目。同行的永荣镇卫生院罗副院长笑着告诉记者,刘益彬除了村医的身份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永荣镇子庄村的新乡贤。很多到刘益彬这里看病的村民为了感谢他,经常给他煮一碗糖水鸡蛋。这一来一往的,村民与刘益彬之间便建立了亲情般的情感,村民都喜欢跟他聊家常事或邻里之间不愉快的事。而他所在的卫生室,有时候不仅仅是个看病的地方,平常村民没什么事也喜欢到这里坐一坐、聊聊天。
年近70岁的谢老太是位低保户,也是刘益彬签约服务对象,有椎间盘膨出、骨质增生等疾病。2017年10月的一天,谢老太的病患又严重了。一个电话,刘益彬又上门为谢老术诊治。看完病后,谢老太就向刘益彬倾诉自家与邻居相邻的一间房屋的椽子断了,本想重新换一个椽子再捡下瓦,不想却遭到邻居反对,她非常担心自家房屋长年累月下去会产生安全隐患。为这事,两家人的关系搞得很僵。
为了消除谢老太的担忧,刘益彬主动找到谢老太的邻居,给他摆事实、讲道理。通过与子庄村村委会一班人的共同努力,谢老太的心愿了了,两户村民的关系也不紧张了。
正是刘益彬为人正直、处事公道,2015年,子庄村的村民纷纷推选他为新乡贤。至今,他处理的邻里和夫妻之间的纠纷就达20多起。
“看到患者期盼的眼神和满意的笑容,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刘益彬说,作为一名有残疾的医生,能尽我最大努力减轻别人的病痛,医治别人的创伤,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随叫随到,全天候守护村民健康
1998年,刘益彬如愿考进江津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就读中西医结合专业。2001年10月,通过自己的努力,刘益彬在永荣镇子庄村卫生室当上了一名村医。
为病人打针,对于一名医生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而对于右手残疾的刘益彬来说,这几乎是“致命打击”。看到刘益彬的手脚被自己扎得发肿发黑,母亲抱着儿子痛苦叫他放弃。刘益彬则安慰母亲说:没事,我习惯了,一点都不痛。最终,母亲没有拗过儿子。经过3个月的反复练习,刘益彬成功了。
从医17年,为人和善、从不抱怨、不摆架子是村民对刘益彬的评价。在子庄村村卫生室辐射的区域,95%的村民都认识他,都有他的电话。
由于刘益彬行走不便,走路比平常人慢,怕往返卫生室耽误更多在路上的时间而延误病情,他就把卫生室当成家。平时除了一日三餐回家外,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卫生室,晚上也在卫生室值班。因身体原因不能到村卫生室看病的村民,一个电话就能把刘益彬请去。
2006年某天晚上12点,已经入睡的刘益彬接到村民谢廷碧家人打来电话,说是谢廷碧上吐下泻、肚子痛得厉害,请他赶快来家里看一下。接到电话后,刘益彬丝毫没有推辞,背着药箱、打着电筒,用自己最快的速度赶到谢家。在给谢廷碧看完病、输完液后已是凌晨4点过。
2018年2月15日,传统的大年三十晚上,刘益彬和家人正在家里吃团年饭,突然接到患腰椎压缩性骨折陈开芳家人的紧急电话,请他到家里看病。
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早上,还没吃早饭的刘益彬电话又响了。患脑梗塞瘫痪在床的周述玖孙子在电话那头说,爷爷的药吃完了,可否能到村卫生室给他爷爷拿点药。
刘益彬说,像这种逢年过节照样看病,半夜出诊凌晨回家的事到底遇到过多少次,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只要病人有需要,他都会赶去,绝不把残疾为借口。行医17年来,让他感到最骄傲的事,就是村里再也没有一个孩子因延误诊治而留下遗憾。
幼年厄运,使他下定决心学医
2月28日上午9时,在永荣镇子庄村村卫生室,穿着白大褂的刘益彬正在给一位中年男子看病。在村卫室左侧的长条板凳上,已然坐着两位候诊的老太太。记者注意到,刘益彬在给男子写处方时用的是左手。到药房给病人拿药时,行走的脚步也比普通人慢,而且还是一瘸一拐的。
在给候诊病人看完病、拿完药后,刘益彬向记者道出了自己行动不便的原因。
1987年的一天,年仅6岁的刘益彬发了一场高烧。让家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竟是这场意外的高烧,让他从一个健全人变成了一个三级肢残人。在本地医院医治半个月无果后,父母将他送到重庆儿童医院。经医生诊断,刘益彬得的是脑膜炎。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刘益彬的运动神经受损,最终导致他运动神经障碍。
从此后,吃药、康复训练成了刘益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长年累月的训练,13岁那年,刘益彬恢复了左手、左脚的运动能力,但右手和右脚却落下了终身残疾。
“知识改变命运。”刘益彬始终坚信父母对自己说的话。异于常人的经历,使得刘益彬比其他同龄人要早成熟很多。
刘益彬说,如果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好一点,自己就有可能不被延误治疗,自己就不会落得个残疾。上初一的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因为他不想家乡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重复自己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