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乡村振兴|百年红井茶的二三事

酉州城事移动端2018-05-15 17:48

□记者刘 力 见习记者冉 川文/图

红井茶,曾盛极一时。

红井山歌为证:清早月亮还未落,云雾落在半山坡;采茶姑娘出村来,手提茶篮口唱歌:采茶姑娘满山坡,歌声笑声响过河……

这是当地村民传唱数十年的山歌,记录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井村集体采茶的画面。然而,这只是当年誉满川黔湘鄂边境的红井茶生产环节的冰山一角。

铜鼓镇红井地处峡谷地带,常年云雾缭绕,是茶叶最佳的生长地。曾经,这里产出的茶叶直接出口前苏联、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在我县的外贸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至今日,尽管时过境迁,红井茶的繁华落去,但这里仍是我县知名的茶产地,只是红井茶往日一叶难求的踪迹难寻。

与红井背靠背的是宜居乡,有“四围山水宜居,半幅田园如画”美誉。那里同样种茶,尤其是近些年来,宜居茶慢慢的走出了大山,成为了无数茶客眼中的“尖货”。

山的那边是眼下茶市上炙手可热的宜居茶,山的这边是悄悄荒芜的红井茶园。历史和现实就这样碰撞着,在两地茶农的茶园里交织出了不同的似水流年。

云下红井茶,誉为“土家仙女晨茶”

红井,是一个因茶而闻名的武陵山区小村,境内群山层峦叠嶂,常年云瀑四溢。尤其是那山腰间一垄一垄修剪整齐的茶树把山坡装点得分外动人,恰似铺设在大地间的琴弦。

越过寒冬,茶农们便开始忙碌。那时起,茶农就成了这琴弦的演奏者,终日拨弄着一曲又一曲悠扬的劳动之歌。

5月的红井村,绿意盎然,一派生机。

“云上是菖蒲草原,云下是人间红井。产茶有千年,油润而细紧。”走进茶园,这样的一句话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也让人格外留意正在地里劳作的茶农郑敦玖。

老郑今年60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茶农。打小起,他便与云下的红井茶打交道。如今他家还照料着一亩多茶园,一年产茶不少,但他从不卖钱,全留下来自家人喝。

酉阳的土家族人喜渔猎,擅农耕,也擅制茶,而当中的红井茶品质较高,有“土家仙女晨茶”的美誉。老郑回忆说:“红井不仅种茶历史悠久,茶的品质也是很多地方的茶所远远不及的。”

老郑的幸福感与茶有关。说起红井茶的历史,言语中,他始终透露着自豪和幸福。

红井茶好,贩茶的茶商也应运而生。

今年32岁的红井村村民曾建川与红井茶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曾建川的记忆中,他的母亲就是一名专卖红井茶的茶商。彼时,山背后的宜居乡因为距离他家较近,他的母亲经常去那边卖茶叶。

“母亲去宜居卖茶,一天一个来回。那时的宜居人只要听说是红井来的茶,哪怕有几十斤,很快也能卖完。”曾建川说,从那时起,他就知道红井茶一叶难求,是好东西。

一起一落,曾经铸就商业辉煌

红井茶,除了悠久的种植历史让老郑引以为傲外,昔日红井茶作为“名茶”走出国门的这段历史也让他幸福感满满的。

“家家户户种茶,男女老少喝茶,通宵达旦炒茶,四面八方运茶。”历史上,红井茶就誉满川黔湘鄂边境,而红井作为武陵山区重要的茶叶生长区,大规模发展却始于上世纪50年代。鼎盛时期,红井的茶园面积有3800多亩。

茶好自然市场俏。到了1978年以后,红井茶就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后来,为了满足出口需求,红井茶厂也应需而设。

老郑介绍,那时候茶厂有12间大厂房,有40多名工人。厂里有28台揉茶机,2台大烘干机,机器从春时的3月一直开到国庆节。

“全村老少齐上阵采茶,最多的时候一天采鲜叶64000公斤。”老郑说,山上采茶、山下炒茶,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那时候所有的红井人都是茶农。

“茶叶生产期,厂里的解放牌大卡车经常要装6~8吨的茶叶运到上海港口装卸出国,主要出口前苏联、加拿大等国家,用‘红火’来形容当时的红井茶一点都不为过。”红井村村干部刘仁海回忆,红井当时属于原钟多区,红井茶厂是全区数一数二的纳税大户。

“红井的茶,南腰界的米……”就这样盛极一时,成为了武陵山区农特产品中的佼佼者。

然而,昔日的如日中天终究没能延续。老郑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茶厂因多种原因而倒闭歇业,从此一蹶不振。

农闲的时候,靠一把摇椅,一盅红井茶,老郑时常能坐上一整天。河风拂过,茶园里的老茶树摇曳生姿,只需几秒就能将老郑的回忆带到上世纪80年代,那个属于红井茶的辉煌时代。

“可惜啊!心痛啊!”老郑时常这样感叹。

暗香浮动,古茶期待再次崛起

“一叶邻陶翁桃源,只芽领贡米花田。东得酉水之灵,西注乌江之清……”

在红井村内一家名为青峰茶叶的茶企加工厂,记者见到了这样的简介。然而,昔日红井茶厂3月开工10月停机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想要振兴一个衰落了几十年的产业谈何容易。品牌不响亮,是红井茶产业的心头之痛。”刘仁海是这家茶企的合伙人之一,他说,看着曾经绿油油的茶山慢慢荒废,“看在眼里,莫名地有些难受。”

据了解,为了振兴红井茶产业,铜鼓镇党委、政府将红井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多次召开群众会,发动群众参与老茶山改造和新茶园发展中。

今年发展茶园500多亩,改造老茶山300亩,引导400多户茶农参与老茶山改造和新茶园发展……一系列举措就这样相继出台。

“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重新打造我们的品牌。只有红井茶的品牌活了,我们的茶产业才有希望。”红井村党支部书记刘仲贤说到红井茶的发展道路,目光炯炯,精神矍铄。

在茶园里,记者无意间还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百年前,红井村有口古井,原先出黄沙,故地方唤为黄井;新中国成立后,古井出红沙,村人震惊,改唤为红井。老郑说,以前誉满天下的红井茶就和这口古井出的沙一样,不断接受自然规律的优胜劣汰。红井茶有数百年的历史,历经过辉煌,也历经了沉寂。现在有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红井茶和红井人顺应时代发展,迎难而上,厚积薄发,肯定能再次崛起!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