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乡村振兴 | 苍岭镇乡村发展得怎样?两个苍岭人的故事来告诉你

酉阳发布2018-05-16 20:36

谷雨刚过,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酉阳大地上“乡村振兴”全媒体主题采访团走进苍岭镇。

苍岭石泉苗寨

今天,不说别的,给大家讲两个人的故事。

余安贵掘地三尺挖“黄金”

余安贵今年68岁,苍岭镇岭口村4组人,是一名老党员,参过军,当过原岭口乡岭口村村干部。

1995年,迫于生计,余安贵辞去了村干部职务,先后辗转贵州、云南等地打工。

十多年的打工生涯里,让余安贵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他在某地修隧道,一年到头只拿到了1万元的血汗钱,不幸的是他腿还摔伤了。

“人老了干不动了,在外面生活开销也很大,打工不仅挣不了几个钱,还危险。”几经权衡,余安贵认为还是在家种地靠谱得多。2011年,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

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山里的土地撂荒严重,大片庄稼地变成了杂草坡,余安贵看着十分可惜。他决定在土地上作文章,流转闲置土地,通过发展产业来盘活土地。

2012年,余安贵种植的30亩烤烟失败,但他并没有打退堂鼓,第二年,选择了种青蒿,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收入近十万元,终于在地上掘出了第一桶金。

余安贵坚信只要辛勤耕耘,土地里便会长出“黄金”。2014年,他又流转土地种烤烟。去年,烤烟规模达到60亩。几年来,烤烟的收入让余安贵的腰包逐渐鼓起来了——存款达到四五十万元。

种荞麦、种玉米、种榨菜……余安贵对土地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也有一股爱琢磨的劲头。有年种苞谷,有块地秋收的时候产量非常低,为了探明缘由,他专程坐车到县里送土壤去化验,检测结果是那块地缺锌,他随即买了几包锌肥料补锌,结果那年大丰收。

“要致富,先修路。”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来说,一条路的修通,往往就意味着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余安贵说,他最盼望的就是政府能尽早把村里“最后一公里”产业路修通。到那时,他要把那片土地全部流转过来发展产业。

石邦玉手中有把“戒尺”

76岁的石邦玉是一名退休教师,苍岭镇大河口村3组石泉苗寨人,生于此,任教于此,退休于此,从未离开。

石邦玉有一把戒尺,面刻“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背刻“石姓图腾石姓家训”。

手中的戒尺是工具。心中的戒尺是象征——是对敬老尊贤的尊崇,对勤学苦读的践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石泉苗寨,“孝”不仅体现在对父母倾心尽力的赡养上,还体现在长幼尊卑有序上,体现在对师长的尊敬、对祖先的缅怀、对国家的热爱上。这些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寨民礼仪习俗的一部分。

在未搞旅游开发之前,石泉苗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出寨求学、工作、谋生的人多,来寨的人少。

后来,随着旅游开发日渐火热,来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有干部、有学者、有志愿者。来此的人都有同一个感慨——这个寨子古朴清幽,寨民热情好客。

在石泉苗寨,大家十分重视对规矩的传承和礼仪的养成。在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中,严格恪守一辈辈人传下来的要求。在吃饭落座、待人接物中也有着十分严格的规矩:长辈坐上席,有客人来要热情周到……

石邦玉是寨里文化的活字典,说起寨里的各种风土人情,他娓娓道来;他是寨民们心中的老先生,将毕生心血用于在寨里、村里教书育人,研习文化。

令石邦玉最引以为豪的,是寨里人历来对教育的重视。用他的话讲,“这里有一种‘勤学苦读’的传统。”

就算家里再穷,大人们仍会想尽办法送子女上学,哪怕是到山上挖药根、刮树皮换钱。有时遇到某家实在是经济困难,送不起时,大家便会慷慨解囊,筹资让孩子继续上学。

在时代潮流中,因为交通、地理等方面条件限制,石泉苗寨未能得到更进一步发展,生活条件颇为艰苦。石邦玉曾在对联中形容:两面青山难载昔日苦。

现今,在好政策的帮助下,石泉苗寨不仅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还得到资金、项目帮助,各方面条件大为改善。加之搞起了旅游开发,让这里人气渐旺,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也越来越美好。

于是,石邦玉在那副对联的下联中写到:一江春水洗尽千古愁!

石泉苗寨是石邦玉一生不曾离开过的家,也正成为越来越多城里人的心灵之家,拍电影的、照相的、写诗的人都来到了这个美丽的村庄。

大家都在看

活动 | 5.19来酉阳吧!三大景区门票半折甚至免票,还有精彩活动等你

招考|酉阳事业单位考核招聘4人,5月21日开始报名!

围观 | 酉阳首批"最美村寨"网络评选投票结果公布!

来源:酉名堂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