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 蜀道不再难——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酉阳公路建设
酉阳地貌岭谷相间,沟壑纵横,用褒义词描述叫山清水秀,用中性词描述叫山高水长,用贬义词描述则叫穷山僻壤,这就是酉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因此,论其交通,新中国成立前,是“蜀道难”的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30年,酉阳的公路建设有了较大进步。但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酉阳人民逢山开路,遇水建桥,交通实现了内畅外联,公路建设可谓沧桑之变。
里程之变。1978年,酉阳有国道2条,总里程130㎞;省道1条、78㎞;县道12条、338㎞;乡道23条、283㎞;专用公路7条、53㎞,全县公路总里程约892㎞,没有村公路的说法。直到2018年7月底,酉阳有国道3条、260.6㎞,是1978年的2.08倍。其中,高速路2条、里程102㎞;省道5条(老省道加县道改造升级)、461.4㎞,是1978年的5.21倍;县道7条、120.3㎞;乡道37条、562.5㎞;行政村通畅路666条、2663.6㎞;非行政村通达路以及通组路、产业路近3000㎞。据初步统计,全县公路里程总计约7300㎞,高速公路、等级公路、村级公路、产业公路实现了从无到有。
质量之变。公路建设的过程也是质量提升的过程。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的40多年,酉阳公路建设经历了三次大会战。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主要以各区、乡组织农民投劳,政府提供爆炸物资的民办公助修路方式,又称全民大会战。这次会战主要解决了通往全县11个区、77个乡的公路,当时全县81个乡只有4个乡没有通公路。
第二次交通大会战是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在要致富快修路思想指导下,全县狠抓了干道提档升级,经过10多年努力,全县国、省道、出县境的干道等重要通道全面硬化,水泥路取代了原始的泥结石路。投资方式主要是国家拨款、地方政府筹资,加上公办民助的形式。1995年,全县财政供养人员人人集资100元用于钟(多)渤(海)道路改造。第二次会战期间,除了干道提档升级外,农民群众迸发出了大修通村路、通组路的激情,其集资之多、建设速度之快、里程之长、覆盖之广为前所未有。第三次大会战大约是21世纪初到2017年,人们称作公路“白改黑”大会战和通往行政村、自然村的通畅通达工程,又称新时代公路建设大会战。短短10多年,全县国、省、县、乡道基本实现沥青路取代水泥路,所有通客车的公路都安上防护栏。
三次会战就是三次公路质量提升。第一次会战解决了公路有和无的问题,第二次会战解决了公路好不好、畅不畅的问题,第三次会战解决了公路优不优、安全不安全的问题。 第一次大会战时笔者是一线修路的战斗员,第二次会战时是集资干部中的一员,第三次会战时是在县人大工作,是一名监督员。
网络之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县城为中心,酉阳公路是一组射线,各行其道,互不相连。酉阳现在的公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经,重要县、乡道为络的三横九纵九联线干线公路网,加上近年来建设的乡际连接道和遍地开花的村道公路,酉阳公路基本上实现了乡与乡、村与村、组与组的连接。
网状公路方便了干部深入农村接地气,方便了乡下群众进城买和卖,也方便了走村串户的行商上门服务。就整个交通而言,形成了以公路为主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大交通网络,实现了一日可通江达海的愿望。
网络之变,让笔者亲身感受了出行之快捷。1994年笔者在县政府办工作,当年县政府召开一年一度的全县流动现场会一般需要5天,如果现在开同样的现场会,估计只需要3天。
公路运行之变。运行之变主要体现在运行工具之变和运行速度之变。上世纪70年代末期,除了机关干部以外,多数群众出行主要靠步行。上世纪80年代,在一些公路条件较好的地方,拖拉机成为群众出行工具,远行则靠的是每日一班的大客车。上世纪80年代,笔者的代步车是“凤凰牌”轻便自行车;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有了私人小轿车。
运行速度之变是因为公路等级提升和交通工具升级带来的出行便捷。
公路促进城乡巨变。精神文明之变。主要抓手是上世纪后期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和当前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改革开放40年,在农村,取消了农业税,老有社保,病有新农合,人们从改革中分享了红利,大家感谢共产党,坚定了“四个自信”。其次,是经济观念之变。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之路,人们摒弃了等、靠、要思想,生产观念上坚持抓商品经济,就业观念上抓劳务输出。第三是道德、法制观念发生了转变,弘扬传统美德,遵纪守法,和睦相处成为主旋律。农村教育、文化、思想觉悟等都较过去有很大的进步。
物质文明之变。改革开放40年,酉阳县城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这里主要说农村变化。1978年,农村住房几乎全是木房,出行靠走,吃穿用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别。现在,农村住的楼房,电视、洗衣机、手机家家有,炊具早已现代化,空调不再是奢侈品,小汽车进入了许多家庭。
生态文明之变。公路建设促进了农村涵养水源,加强“三废”治理,保护绿水青山。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水泥砖乡下不能加工,农民建房就砍树;外地煤运不进村,农村烤烟也砍树;没有电器,烧饭、烤火也砍树。公路四通八达之后,现代化商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电和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的广泛使用,农村森林得以保护,山青了,水绿了,村寨美了,人们在金山银山中分享改革开放红利,在江山如此多娇的美景中乐享公路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作者:陈 亮
责编:田金凤
校对:刘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