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 向青山绿水要发展
无论是发展与环保任务尤为艰巨的欠发达地区,还是发展基础较好的其他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各地的行动自觉和生动实践
一项可能产生几十亿元产值和数亿元纳税额的大项目,是引入,还是拒绝?这是四川省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曾经面临的一次抉择。
“一家全球知名的光伏企业,曾想将太阳能电池企业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项目落户临港。虽然引入项目能带来经济效益,但经过慎重研究后,我们还是拒绝了。”经开区有关负责人告诉正在进行“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的《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拒绝的原因是因为该项目会产生大量固废、废水,还要建设烟囱排放,将给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影响周边群众生活。
金沙江、岷江一路奔腾而下,在四川宜宾汇流成长江。三江交汇处,长江第一城宜宾既拥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也肩负着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任。
这样的选择,也发生在重庆。
在重庆市云阳县,一个占地2平方公里的精细化工项目停了下来。“这个项目由东部一家上市企业投资,投资规模达几十亿元,后期工程完工后总投资额达上百亿元,年税收可达10亿元左右。诱惑确实有很大,但当发展与保护发生冲突时,必须把保护挺在前面。”该县县委书记张学锋说。
他告诉本刊记者,这个项目在2016年1月已经开工了。“但在总书记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后,我们经过评估,发现这个项目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尽管有一些损失,还是立即把项目叫停了。”
采访中,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志强介绍,重庆市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但工业投资却大幅下降,当前正在按照新兴产业布局大力招商引资。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庆市对投资的渴求。但在面临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时,重庆作出的同样是“生态优先”的选择。2017年全市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污染治理等要求的项目环评26个,涉及总投资约20亿元。
调研中,本刊记者注意到,无论是上游发展任务与环境保护任务尤为艰巨的云贵地区,还是发展基础较好的四川、重庆和湖北等省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各地的行动自觉和生动实践。
“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核心。”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对本刊记者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关键是绿色发展,只有把生态修复放在首位,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才能真正使绿水青山产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地处丹霞地貌地区,过去老百姓在石旮旯里“讨生活”,而今则在石壁上种植珍贵的中药材金钗石斛。石斛长在潮湿的丹霞石上扎下根,不用施肥上农药,只需偶尔浇点水,不仅有经济效益,还改善了环境。鲜枝条、干石斛花、石斛茶等石斛产品不仅通过传统渠道售卖,还通过互联网电商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对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来说,任务尤其繁重。
赤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远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过去为了带动农民增收,种植过蔬菜、水果等,但农业的面源污染等还是给赤水河生态保护带来了不小压力。
为更好地保护生态,赤水市将市内工业企业集中到了园区,避免遍地开花。同时,在引进企业时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取缔和拒绝了大小项目36个。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十百千万”产业,即10万亩金钗石斛、百万亩竹林、千万羽乌骨鸡、百万亩生态水产养殖和花卉苗木种植。2017年,赤水市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5%。
“保护生态环境,也助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虽没有大型工业项目,但因为优美的生态风光,赤水市的生态旅游发展迅速。”谢远驰说,2014年赤水市旅游人数只有46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57亿元;到了2017年,旅游人数已增至1634.0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85.17亿元。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滩镇鲶鱼村位于长江边的大山上。站在鲶鱼村安置点放眼望去,脚下是奔腾的江水,大片郁郁葱葱的果树和竹林覆盖了两岸。
过去村民在山坡上种玉米,山坡上的荒地就像一块块补丁,雨季时泥石流灾害多发。2016年,当地政府在半山腰建成了集中安置点,村民们从更高更远的山里陆续搬迁下来。当地引进了一种叫做半边红的李子树,慢慢变成了鲶鱼村乃至绥江县的特色农业。本刊记者了解到,当地村民户均种植十来亩李子树,一年收入能达三四万元。
“一个地方,如果光搞保护,老百姓吃什么?但不保护生态,任由破坏,更不行。这就要求选好产业,既实现生态保护,又实现农民增收。老百姓搬迁后,做到留山、留水、留绿、留白,让出生态空间、留出发展空间。”绥江县委书记杨淞说。
有受访专家指出,对于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经济绝不能对资源和环境竭泽而渔,但生态保护也不可能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路。
“丽江就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受益者。”云南省丽江市委书记崔茂虎说,“丽江没有发展重化工,经济总量不大,但我们拥有雪山草甸牛羊、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美景,生活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之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吃得上生态的食品、喝得上纯净的甘泉、呼吸得上新鲜的空气。这些美好我们愿与世界共享。”
在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长江岸边的兴发集团化工配置车间拆迁工作已接近尾声。兴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近两年,兴发关停了临近长江的22套总价值12亿元的生产线,腾出了900多米长江岸线。
宜昌紧临长江,化工产业是全市产业支柱之一,产值近2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30.6%,占全省石化行业近三分之一。“重化工围江”等问题导致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我们面临的压力实际上也是动力。”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说,“宜昌要投入长江大保护中,做好污染型企业的减法和长江生态破坏的除法。”
2017年,宜昌市制定实施《宜昌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在2019年底长江及其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所有化工企业装置‘清零’”的目标,实现一公里“留白”。
为此,宜昌设立10亿元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全力搞好员工转岗安置和社保接续工作。一年来,全市强力推进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首批依法关停25家化工企业。关闭矿山等206家,关停规模以上磷矿开采企业29家,压减磷矿产量70万吨。
“清零”背后并不是对化工企业一关了之、一搬了之,而是引导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向高精尖、向绿色循环发展提升。兴发集团的产业结构就实现了由单一磷化工向盐化工、硅化工延伸。兴发集团充分利用磷、硅、盐等化学产品间的共生耦合关系,使每一道工序的产品和副产品都能成为下一道工序的原材料。有机硅原材料就源于生产草甘膦的副产品氯甲烷,而有机硅的副产品盐酸则回炉用于生产草甘膦。
地处长江岸线保护核心区的云阳县,在取缔化工项目后把发展的方向转向了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等产业。当地大力发展以柑橘、核桃为主的经济林52万亩,实现增绿又增收;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中药材加工、柑橘冷链保鲜等农业7条产业链,今年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28.5%;建设渝东北区域数据中心,推进医药、新材料、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发展数字经济。
“长江沿线正在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落实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成长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长江干流22个重点断面水质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等8省市PM2.5及PM10浓度实现双降。南京、杭州、武汉、长沙、成都、贵阳等6个省会城市主要污染物同比削减率超过2%。
上海社会科学院于7月份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指数(2018)显示,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污水处理厂综合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81.6%、86.0%、94.1%、84.6%、40.4%,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同时,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并未因生态优先而降低了发展的速度,反而凸显了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数据显示,2017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44.5%,比2016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5835元,比全国人均水平高出10.4%。
今年上半年,已公布数据的29个省份中,有7个省份经济增速超过8%,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占到5席,分别是贵州、云南、江西、四川和安徽。贵州省上半年更是成为增速唯一达到两位数的省份,以10.0%的成绩暂居全国第一。云南省以9.2%的增速位居第二,江西省以9%的成绩位居第三。近两年来,长江经济带总体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引擎作用明显。
在成长春看来,在保持较快增速的同时,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湖北省编制了《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大力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产业护江和绿色引擎工程”,以汽车、船舶、装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着力提升湖北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的发展层次和综合竞争力。2017年,全省技改投资达4959亿元,同比增长61.1%,产值过千亿元产业总数增至17个。湖北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先期形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5个8000亿元产业,加快打造长江经济带世界级新型产业集群,增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动能。
整体上看,重庆、武汉、合肥、南京、上海等地的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武汉光谷在光电子产业领域发展成果明显。
这也体现在产业结构上。成长春说,长江经济带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转变,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8.10:42.88:49.02,与2012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第二产业比重下降6.2%,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7.2%,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带动了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成长春举例说,长江经济带在布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同时,加快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建设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等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沿线城市也纷纷出台政策,扶持“智能”产业:上海启动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武汉打造“机器人之都”,重点布局工业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等产业;在合肥,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中国声谷成为扶持“智能”产业发展的落脚点。
对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的探索,受访专家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当前仍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对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仍然不足;部分地方在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上尚缺乏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还有一些地区工作责任压得不实、环境监管执法不够严格、工作措施落实不够到位……
比如,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城市出现“偏科”现象。东中部城市、省会城市在绿色生产等方面表现优异,但在绿色生态上则严重不足,西部城市和小城市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成长春认为,应对这些现实挑战,需要促进长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强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和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协同推进“三水共治”。从建立负面清单制度等方面入手,依靠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成上中下游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廊道。
同时,要推动区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绿色金融为杠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与生活方式;完善复合多式联运交通系统,加快建成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长江经济带各地要以环境容量为标准,制定各地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这样才能切实做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真正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生态环境部西南督察局督察一处处长白平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总工、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编制技术专家组组长李天威进一步对本刊记者透露,目前,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评价“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已经启动,正组织指导长江经济带11省市和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编制“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分析流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面临的制约和挑战,评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构建分区环境管控体系,为保护与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聚焦高质量发展,多位受访的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长江经济带仍然存在不少需要弥补的短板。例如,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足、中低端产业比重过高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占较大比重,需要围绕着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做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
调研中,本刊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在筑牢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重庆市强化了绿色发展的考核激励,把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中的绿色发展权重提高到30%以上,绿色发展考核力度持续加大;将绿色发展考核情况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对成效较好的通报表彰,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约谈,对整改不力的进行组织调整。(记者 王磊 王仁贵 曹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