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传统风貌区的价值评价与规划策略以重庆大田湾传统风貌区为例

用户19148642992018-06-12 06:54

传统风貌区的价值评价

通过对传统风貌区价值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相关评价框架多以价值构成为出发点,或从综合价值的角度进行价值评价。在价值评价目的方面,现有传统风貌区价值评价的研究多为对多个对象的评优遴选,直接以价值特色为出发点进行评价的研究不多,且多见于历史文化村(镇)。因而,价值评价指标与评价目的对保护更新的指导性不强。某一传统风貌区的价值特色来源无从或较难体现,既有价值评价框架在保护与更新中的直接指导作用略有不足。

(一) 传统风貌区价值评价体系建构思路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传统风貌区的价值评价应更好地体现自身特征。传统风貌区在空间形态、价值构成要素和主导价值等多个方面具有特殊性。首先,传统风貌区在地段主导功能上与历史文化街区 ( 以“商业型”“居住型”为主)存在较大差别,传统风貌区的主导功能更加多样,加之长期处于非法定保护框架下,传统风貌区的历史遗存较少,在空间形态上具有多样性;其次,传统风貌区整体的历史文化价值普遍较历史文化街区低,各个层次的价值构成要素并非均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常表现出某个层次的价值构成要素具有重要价值 (群组景观、个体历史文化资源要素或非物质要素 );最后,传统风貌区在历史文化价值不甚突出的情况下,以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主要价值构成为切入点的价值评价,在价值指标权重确立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传统风貌区的价值评价应从物质与非物质的保护层次入手,并将价值评价化繁为简,聚焦重要的历史性相关价值,明确保护规划中应当保护的价值构成要素,在坚守保护底线的基础上明确更新方向。

同时,地方确立传统风貌区,就是对这一地段整体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可和优劣遴选,所以传统风貌区的价值评价应该“服务”保护规划方案的制定,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传统风貌区的价值评价应以多层次的价值构成要素为切入点。

(二)传统风貌区价值评价框架体系

1.传统风貌区价值构成要素梳理

梁雪春等人以《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中对城乡历史地段重要构成要素的阐述为出发点,建立了以人类活动、建筑物、空间结构和环境地带四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为准则层的城乡历史地段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吴晓等人从格局与风貌、个体资源重要性、整体历史价值和功能活力四个层次提出历史地段评估框架。这种以多层次价值构成要素为切入点的构思符合传统风貌区的现实特征,本文通过对相关条例、办法、规划文本中传统风貌区划定标准的解读( 表 1),对现有传统风貌区评价体系框架进行细化。

通过对相关保护条例中传统风貌区划定标准和保护要素的解读发现,传统风貌区的保护多关注于整体层次的空间格局 ( 含道路格局 )、景观形态和历史建筑规模,中观层次的历史建筑样式以及非物质层面的地域文化等。研究考虑到街巷场所是人群感知传统风貌区历史风貌的主要媒介,在评价体系中对中观层次的价值构成要素进行补充,同时借鉴类型学、系统论等相关思想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最终提出整体、局部与非物质三个层次的传统风貌区价值构成要素分类(表2)。

2.价值构成要素的评价指标选取

研究以保护层次和主要价值构成要素为框架,针对价值构成要素的不同特点,对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完整性等主要本体价值拟定评价指标,随后构建以“格局与风貌”等三项指标为一级指标(A层)、“空间肌理”等七项指标为二级指标 (B 层 )、具有十五项评价指标因子的传统风貌区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即为评价的最终结果(图1)。

(三) 传统风貌区价值评价方法

研究根据构建的传统风貌区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进行反复的专家意见咨询,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一级指标(A层)与二级指标(B层)、二级指标(B层)与评价因子 (C 层 ) 的权重判断矩阵,给出两两比较的比值结果,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随后得到二级指标与评价因子的权重。

在赋分方式上,研究采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的四分制打分方式 ( 表 3),得到评价指标因子的得分,通过加权计算得到二级指标得分和一级指标得分。

传统风貌区分类与分级保护策略

研究根据三大保护层次的价值得分,明确传统风貌区的重点保护层次,区分传统风貌区的整体保护类型,进而提出整体保护、局部保护和保护开发等不同的整体引导策略;根据三大层次下具体价值构成要素的得分优劣,将评价结果为“优秀”“良好”的价值构成要素作为“保护要素”进行重点保护,将“一般”“差”的价值构成要素作为“更新要素”进行适当的整治或更新,提出以保护恢复为主的规划策略和以更新改造为主的具体规划策略,从而形成从整体保护更新引导到具体保护要素策略的传统风貌区保护与更新策略集合 ( 图 2)。

(一)传统风貌区的保护层次分类

1.格局与风貌整体保护型

部分传统风貌区内的“单体建筑物可能并不是每一个都具有文物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却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 [26] ,对此类传统风貌区应进行整体保护,视具体价值构成要素情况,一般对其整体建筑风貌、空间格局和山水关系等进行保护。此类传统风貌区是整体保护度较大、更新度较小的一类。

2.建筑与场所局部保护型

部分传统风貌区可能发源于具有整体风貌的历史地段,但部分历史遗存已经遭受难以恢复的损毁,因此可针对风貌区内的重要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局部历史街巷进行重点保护,允许部分地段的保护性开发,在新旧和谐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更新与改造。此类传统风貌区的保护度、更新度中等。

3.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开发型

部分传统风貌区的划定是基于“现代本位”,而非“历史边界”的,未能形成具有整体风貌和较有传统特色的历史街巷,但此类地段常与重要的历史背景或相关人物、事件相关。对此类传统风貌区的保护可在修葺、改善重要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基础上,着眼于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挖掘和展示,改善人居环境,允许较大程度的更新,在更新过程中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与转译。

(二)价值构成要素的保护分级

对于物质性价值构成要素,以保护恢复为主的策略更接近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法,注重运用形态学的相关思想,侧重对历史空间肌理、道路格局和建筑风貌等的梳理;以更新改造为主的策略多运用类型学思想和城市设计方法,在新旧和谐的前提下修复城市空间环境,塑造风貌区的整体空间秩序与风貌;建筑样式分级保护策略是建筑整治、新建指引等工作的基础,其中保护型策略重在“识别”,更新型策略重在“引导”;地域文化策略采取了传承展示和培育恢复两种不同倾向的方式( 表 4)。

实证案例:重庆大田湾传统风貌区保护与更新

(一)现状概况与价值评价

1.现状概况

2015 年重庆市规划委员会决议将大田湾体育设施群、劳动人民文化宫连同周边部分居住和商业办公地段共同划入大田湾传统风貌区 ( 全称为“重庆市渝中区大田湾及劳动人民文化宫传统风貌区”),为重庆 28 个传统风貌区之一。

大田湾传统风貌区位于渝中区中部城市核心地段,区内的大田湾体育场和劳动人民文化宫是重庆在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首府时期的文化、体育中心。大田湾传统风貌区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并拥有较多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图3),但作为历史地段保护对象,其现实特征与传统街区型历史地段截然不同。

2.价值评价

研究根据上文的价值评价方法,对大田湾传统风貌区的保护层次和主要价值构成要素的价值特色进行了识别(表5)。通过价值评价可知,大田湾传统风貌区在保护层次方面,历史文化的非物质层次的价值突出(得分3.4分),而整体群组景观 ( 得分 1.9 分 ) 与局部地段(得分2.0分)的价值特色均不明显。在重要价值构成要素方面,大田湾传统风貌区的道路格局有一定的历史积淀与特色,地域文化价值突出;街巷场所、建筑样式的价值不明显(得分2.0分);整体环境景观 ( 得分 1.0 分 ) 与整体建筑风貌(得分1.7分)的价值较低。

(二)大田湾传统风貌区保护与更新规划

1.保护层次选择

大田湾的历史文化特色和重要度突出,但整体群组景观价值较低,局部虽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与重要街巷,但外部空间多为现代建设环境。规划选取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开发型策略,在具有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允许进行较大程度的融合文化元素传承的有机更新。对重要价值构成要素的保护与更新需要依照要素的保护分级进行不同程度的保护。

2.价值构成要素的保护与更新

(1)历史性道路格局的保护与梳理。大田湾传统风貌区的道路格局以劳动大道为骨架,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规划对劳动大道轴线线型和山城步道线型进行保护,并梳理周边社区内部支路网,提升交通可达性(图4)。

(2) 公共建筑空间肌理的秩序性塑造与控制。

大田湾传统风貌区近代、现代建筑杂糅并存。规划借鉴城市设计思想,采用规划控制手段,对大田湾风貌区的空间肌理进行类型学方法的归纳(图5),并以此为依据采用“界面补全、适当开放”的空间肌理修复手法,将保护规划的控制要求通过建筑高度、贴线率和建筑退线等控制指标整合于控规中,维持风貌区空间肌理的秩序。

(3) 基于建筑高度控制、形态引导与风貌整治的整体建筑风貌塑造。

规划采取建筑高度控制、形态引导与重点地段建筑风貌整治两项分策略,对大田湾传统风貌区的建筑整体三维形态和建筑立面、第五立面进行塑造与控制。

①以观赏点及视廊为基础的建筑高度控制:以中心轴线 — 劳动大道为视觉廊道,以大田湾体育场前广场、劳动人民文化宫大门为主要观赏点,通过视线分析等城市设计高度控制方法,对大田湾风貌区的整体建筑高度提出控制指引(图6)。控制高度参照周边临近的体育局办公大楼等重要历史建筑。

②新建建筑形态引导与重点地段建筑风貌整治:根据对传统建筑特征立面形制的归纳与提取,对新建建筑的形态提出引导要求,并将要求整合于控规中形成引导;基于风貌意象强度和现状建筑质量等进行综合判定,对风貌区整体建筑风貌影响较大或与现状建筑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重点整治(图7),并提出整治建筑的整治模式。

(4)环境景观系统的整体塑造提升。

规划在拆除违章建筑的基础上对公共空间进行挖潜,系统化串联绿地景观,形成景观序列空间,并增加绿地等公共空间面积。

(5)主要街巷场所的风貌改造提升。

规划对风貌意象较强的劳动大道和山城步道进行重点风貌提升,除对主要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和对风貌建筑进行改善外,还对街道设施、地面铺装、视觉引导系统和雕塑小品等的改善做出意向指引。

规划对大田湾体育场周边影响场所风貌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使周边环境整体提升;集中规划停车场与周边健身步道,围绕跳伞塔新建特色商业街与抗战主题展览馆,将大田湾体育场节点及周边区域共同塑造成为以体育、展览和商业为主题的功能风貌节点。

(6)“西南大区”时期建筑特色样式的提取与归纳。

规划对重庆在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首府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和归纳,结合屋顶、墙身、结构、材料及色彩、门窗及装饰五大方面,对区域内新建及改造建筑的风貌提出了多项控制要点( 图 8)。风貌区内的新建、改造建筑以及经过论证需要进行风貌协调的周边建筑,都需要参照建筑风格的控制要点执行。

(7)历史展示与文化传承。

规划对大田湾传统风貌区的历史文化进行重点梳理、展示与提升,在对历史遗存进行原真性展示的基础上,策划三大主题历史文化游览线,即西南大区主题游线、抗战主题游线 ( 串联宋庆龄故居、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等节点)和依托山城步道的山城都市体验游线。规划结合重要步道节点和历史资源点,设置多处小型展览馆与博物馆,集中展示风貌区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色。

结语

本文通过对传统风貌区价值评价相关研究的梳理,结合传统风貌区特征总结得出,传统风貌区的价值评价应从多层次的价值构成要素入手,并据此提出价值评价体系和不同保护更新倾向的规划策略。本文试图通过类型学的方法,为传统风貌区这类特殊历史地段的价值来源提供条分缕析的分析框架和“菜单式”的规划策略选择,使保护与更新更加有的放矢。但传统风貌区价值评价的思路还应拓展,可借鉴“历史性城镇景观”的观点和方法,将保护要素置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系统网络中,对传统风貌区的价值进行评价,从而让传统风貌区的价值认知更加全面。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