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流浪者沈巍爆红网络。这位被奉为“大师”的流浪者,《战国策》《尚书》等能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在互联网的镜头中成为2019年春天的超级网红;他栖身和逗留的处所,也成为直播的热门的打卡地;他的一言一行,也成为职业网红们的流量制造机。
经“流量大师”的自述,我们可以得知,流浪26年的沈巍曾是上海审计部门的公务员,父亲对其求学意志的蛮横干涉,让他毕业后做了并不喜欢的工作,加之其对捡垃圾的理念偏执,与生活在周边的人观念产生冲突,遂选择流浪街头,过着漂泊的生活。热衷读书、捡垃圾,“大师”成为了闹市中的隐者。
沈巍的爆红,让人猝不及防,又是那样顺理成章。猝不及防在于这场狂欢的引发者是个爱读书的流量汉,顺理成章则是因在直播的文化癫狂中,谁的经历都可能被选中成为炒作的素材、癫狂的主角。在这种非正常的社会生态和扭曲的文化心态下,正常也可以被塑造为另类,严肃常被颠覆为猎奇和聒噪。
这场狂欢,已注定成为2019年的文化奇观,也必然成为娱乐至死时代的癫狂写照和荒诞注脚。让人惶惑的是,对“大师”的疯狂追逐,已经干扰到了居民生活和社会秩序,也让沈巍无所适从,但从来没有人去在意,那被喻为“人形手机支架”的直播者们,依然像朝拜者般在“大师”身边堆积。对于突然爆红,他说“现在红了,太苦了,我真不想红”,甚至在有些视频片段中,可看见他不堪其扰而情绪失控。他劝诫围观者读书的真诚,成了直播者期待的表演。
蜂拥而至的蹭流量者,或尽情搔首弄姿将“大师”作为背景,或自封“师娘”借题发挥,行为极尽夸张,场景甚是魔幻。
▲上海流浪者沈巍。
网红当道,严肃退场
在流量收割机的嘈杂嚣叫声中,网红们攻陷了文化的舞台。在娱乐的狂欢和迷醉里,戏精们成为了文化的主角。
网红当道,严肃退场,公众的主流文化生活被轻浮和聒噪所接管,各种流浪“大师”必定层出不穷,荒诞涌现在所难免。
事实上,如沈巍这般爱读书的流浪者并非孤例。在过往的新闻报道中,并不难觅见。比如,十多年来坚持向流浪者和拾荒者开放的杭州图书馆,里面就有不少流浪者爱读书的故事,但为什么这些流浪者们没能成为网红。究其原因,只是因为媒体在审视这种现象的时候,价值次序是正常的而不是颠倒的,价值取向是严肃的而不是轻浮的。无论是报道者还是评论者,在表达中所投射的是社会责任,是对公共生活的反思。传播的内核是严肃的、充满责任的,而不是聒噪的、无度消费式的。这种严肃性和分寸感,在网络时代被消解殆尽,严肃的报道和深入的反思已经被冷落。
▲沈巍爆红网络,有“粉丝”称要嫁给他。
人人都掌握传播工具,但并不代表着人人都是合格的传播者。为了追求极致的眼球效应,部分直播者不仅没有了价值观的考量,甚至也没有了节操的底线——走红是唯一的目的,流量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他们收割人们的注意力,并迅速转化成私有的名和利。在这种畸形观念下,严肃成了冷门,献丑制造热点,真正的大师失去了追随者,追逐猎奇的滑稽表演成为一种非正常的消费。
这种局面的出现,除了与内容生产的混乱相关,更与公众的文化心理紧密相连。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内容丰富了人们的选择的同时,也让人无从选择。如今被消费的文化产品,尤其是以直播为典型,主要的特质就是寻求感官刺激,过度的娱乐化实际上是在制造某种迷幻剂。
在这样的文化心态下,真正的大师愈发失去市场,好的作品也往往难登大堂。大师或归隐、或流浪、或放逐,主流文化的殿堂变成快餐文化的食堂,小丑们尽情狂欢、群魔乱舞,把公众的目光仅仅锁定在浮浅和粗俗上。在这样的社会心理作用下,严肃思考愈发稀缺,随波逐流成为常态。就“文化大师”而言,最应该讨论的难道不是如何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最该追问的难道不是为什么沈巍的志愿和理念得不到尊重,最该深挖的难道不是为何不是公务员流浪那么些年为何还照常发工资?
▲沈巍被众人围簇。
贩卖焦虑,掏空灵魂
流浪“大师”变成流浪工具,与当前流行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两大特质有很大关联:一是贩卖焦虑,二是掏空灵魂。“流浪汉都在坚持读书,我们还有什么资格不努力。”这是“大师”这出戏里被着重强调的主题。然而,这既不是事实,也不是真相。能够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可以说是有文化的表现,但却是狭义的。且不说学习并不只有阅读书籍这一途径,即便只是从阅读的单一指标来看,如今的中国的阅读现状也尚未沦落到只有流浪汉还在读书这么凄凉,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判断。
从相关机构发布的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来看,2018年近5成受访者阅读了超过10本,每天阅读超过1小时,电子书和有声书给阅读者更多的选择。有数据则显示,2018年新增的阅读人口接近3000万。除了阅读的主观意愿在增长,政府和社会对阅读的倡导和支持也越来越多。去年,《公共图书馆法》颁布施行,表达了国家层面对公共文化和全民阅读高度重视。
▲流浪“大师”在向众人“演讲”。
然而,围绕在流浪“大师”周围的聒噪,传递的却是另外一种信号,那就是读书离民众的生活越来越远。这种信号,表面上是在提出担忧,但实际上却是在贩卖焦虑。公众阅读的真实境况被忽略,流浪“大师”被塑造成最后的文化坚守者,既无谓,也无知。制造这种恐慌和焦虑,是否会对阅读水平带来提升并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种贩卖焦虑的方式,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困扰。
如今的网络,毒鸡汤成灾,贩卖焦虑已经成为某种生意。我们固然要警惕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但以罔顾事实的方式甚至虚构编造的方式来刻意制造焦虑,全无理性的思考和建设性的意见,只会让人们的情绪陷入悲观境地,让人们对人性充满失望。流浪“大师”制造的正是某种失落感,强调的也是某种并不存在的失望。
除了贩卖焦虑,掏空灵魂是毒害人们精神生活的另一种方式。流浪“大师”的这场狂欢中,那些依靠皮相搔首弄姿的网红和那些制造无聊的八卦者,俨然把“大师”作为了吸引眼球的道具,对人毫无尊重。他们带领着看客聒噪的节奏,活生生地把“大师”的悲剧导演成了喜剧甚至狗血剧。
无论是贩卖焦虑的谋划,还是掏空灵魂的狂欢,都是对真实的消费,都是对公众精神世界的扭曲。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成了流浪“大师”的消费者,也成了失去感知和判断,打扰沈巍自由生活的群氓。
▲年轻漂亮的“网红”竞相与沈巍合影。
不做疯子,不做傻子
流浪“大师”沈巍爆红,其瞬间增强的流量体质,吸引了疯狂的网红们,蹭流量者如过江之鲫。在这其中,有个场景最为刺眼:沈巍不知所措地被一群年轻漂亮的网红拉到中间,合影自拍。这个场景,被解读为“一个清醒的人被一群疯子包围。”
这种为流量疯狂的“疯子”,已经成为一个群体。除了这种对人意志和隐私的不尊重,还有更多出格的行为,直播吃灯泡、说唱教吸毒……无底线的表演,让人触目惊心。更可怕的是,面对这些疯狂的表演,围观者竟跟跟着疯狂叫好和点赞。如果说,表演者是屏幕那边的疯子,那么屏幕这边则是一群冷漠而麻木的傻子。在观看的过程中,他们充分放纵人性的阴暗面。
流浪“大师”沈巍是清醒的,所以他才会因为爆红而痛苦;沈巍也是迷茫的,他读的书里应该从未描述过如此疯狂而魔幻的场景。对于围观者而言,不应该如此的麻木和冷漠,更不应该跟着疯狂的网红们拍手点赞。
▲沈巍走到哪里都会有“追随者”拍照。
透过沈巍的命运,我们或许更应该对自由多些认知、对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多些理解、对个体的选择和坚守多一份尊重,并以此透视自己的生活、反思社会的困惑,从而去改变自己以及所处的环境。
无论是流浪“大师”为不喜欢做的事和理念不合的人避世逃离,还是此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任性,为什么每每击中我们的内心,答案绝不会存在于喧嚣的流量里,而是需要安静地审视我们的内心,去整理我们的精神世界。
流浪“大师”爆红引发的流浪狂欢,随着新热点的出现,终将散去,沈巍或将回归他选择的生活。
对于公众而言,是否还要继续跟着网红直播的镜头,继续麻木与冷漠,成为网红们收割一茬又一茬的流量,做一个失去精神领地的傻子,活在狂热、聒噪而又虚无的世界里。
作者/时言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