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为什么骗子最懂中国老人?(值得深思)

善养传媒

微信图片_20180513093115.jpg

母亲节到了,想在网上给家里老人买些新颖的用品,发现可供选择的产品种类很少。在淘宝上搜索老年人用品,出来的不是可以坐着洗澡的椅子,就是尿不湿按摩仪。好不容易找到一款带着放大镜的剪指甲刀,还是外国代购的。

按理说,中国早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了,好几亿人口的养老市场,意味着巨大的需求和商机,为什么我们供给端的创新不给力呢?

有人说,中国的老人都没什么钱,有效需求不足。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并没有一个准确权威的统计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要说没钱,最没钱的是婴儿,但是婴童市场很繁荣。很简单,老人没钱,子女花钱啊。况且,从长远看,随着各项保障制度的完善,随着国民收入的持续攀升,老年人群体应该是越来越有钱才对。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养老产业还没做好准备,没有对老年人群体做细致的分析和调研,没有进行针对性地创新,更没有采取对路的销售方式。而对于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来说,后者更重要。

老年人消费三部曲,体验、信任和依赖。其中,体验最重要,老年人更相信眼见为实,口口相传比硬广告还管用。

老年人消费很谨慎,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苛刻,与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激情消费形成鲜明的对比。适老产品要想取得老年人消费群体的信任,就必须做好服务。

而老年人一旦接受了、认准了某种产品或服务,就会产生依赖性,消费黏性比较大,忠诚度高。

三者合起来就是“谨慎+慢热+忠诚”。那么,现在谁能把这三方面都照顾得面面俱到呢?忽悠老年人买保健品的骗子。他们最能抓住老年人的消费心理了:先用免费讲座、免费赠送让老年人获得消费体验;然后连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不断和老年人增进感情,当干闺女认干爹什么的,让老年人建立消费信任;最后,老年人产生了情感依赖,不断买那些没什么用处的保健品,谁劝都不听。

总之,养老产业的核心在服务。做不好这一点,正规厂家是干不过骗子的。

观点:老人的心不能只有骗子懂

微信图片_20180513093120.jpg

浙江丽水一位80多岁的老太独自到当地一家银行,非要将自己辛苦积攒的20万元汇给骗子,银行职员、围观群众和民警苦心相劝,她却不为所动,直到其家人将其领回家去才告平息。

此类新闻,差不多已属于新闻学上的“狗咬人”,激不起读者的兴趣。最近几年,无论银行还是警方,都加强了对防范电话诈骗的宣传,警方也破获了一些案子,但由于这类电话诈骗常将作案基地设在国外,因此总体破案率比较低,普通民众要避免这种诈骗活动的伤害,主要还得依靠自身的警觉。

从目前出现的一些案例看,陷入这种诈骗圈套的通常都是已退休在家的老人。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方面来看,老人是人群中的弱者,一方面,他们退休以后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信息渠道闭塞,对电话诈骗缺乏足够的鉴别力。

另一方面由于子女工作较忙,平常对老人关爱不够,导致他们的精神需求出现饥渴,骗子们抓住这个特点,以甜言蜜语让老人获得心灵温暖,从而在两者之间建立信任,使他们对他人的劝阻不予置信。

因此,要有效地防范这类电话诈骗活动,一方面要鼓励老人走出家门,多接触社会,只要多渠道地接收各种信息,对这种电话诈骗活动就不难识别。另一方面,子女应该多与老人沟通,让他们获得心灵温暖,不再将感情寄托在“偶然”出现的陌生人身上。

但是,除了这些原因外,我们还应看到,这些受骗上当的老人,通常都是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在职时的收入也不是很高,这导致他们辛苦一辈子积攒起来的储蓄并不是很丰裕,面对如今高昂的物价,特别是年纪大了以后必然要出现的医疗、养老方面的大额支出,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恐慌不安的情绪,因此骗子们“推销”的理财高额回报使他们很难有足够的勇气拒绝。

这一代老人,他们年轻时承受的是低工资、低福利,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急剧转型之中他们其实承受了一定程度的牺牲。当他们陷入电话诈骗的圈套之中时,我们没有理由嘲笑他们“贪小”,而是应该检讨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关爱不够,让他们不敢解除心头的忧愁安度晚年。因此,社会各方面应该对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特别是在医疗、养老等方面,通过不断的改革建立起更可靠的制度,让他们有条件、有能力摆脱电话诈骗的袭扰。

攻略:老年人防骗指南

(综合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人民网报道)

本文由重庆养老专业服务商———汇橙养老为您整理,呈现。

免责声明: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联系邮箱:syh@cqcb.com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善养传媒

善养传媒致力于老龄全产业链的品牌策划与整合营销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