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考助力【民警文苑】 ‖ 高考六月随笔

七年前,2011年的6月是我的生命中一段重要的时光。

在那个炎热的夏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跨过了人生第一座名为“高考”的独木桥,拿到了重庆大学新闻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满心以为会成为一名记者的我,却怎么也想不到我会在4年后穿上警服,我的一生与监狱紧密联系。

大学朋友的父母都是监狱人民警察,别的同学常常接到父母的问候电话,只有她,很少和父母打电话,偶尔一次也只是通话几分钟就挂断。

我以为是她不耐烦,她却笑起来,“爹妈在值班,他们就这几分钟能打电话,等会就没法用手机了,每次挂电话比我还快!”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监狱人民警察在值班期间无法使用通讯设备。

朋友说起父母的次数不多,我却牢牢记得她谈论起父母时的眼神——亮亮的,带着崇拜和惆怅。

“他们一直都超忙的!”朋友说道,“忙着教育别人家的小孩!”

这句话一直留在我心间。

毕业那年,我放弃留在报社成为一名记者,而是“鬼使神差”地选择了报考公务员,又“鬼使神差”地选择了女子监狱管教岗位。2015年我怀着不知者无畏的心情跨过了人生第二座独木桥,成为了一名监狱人民警察。

结束培训,分配监区后,我终于明白朋友那句“忙着照顾别人家的小孩”是什么意思。

高墙里的服刑人员年纪再大,在民警眼中都是做错事的“小孩”,有的“小孩”脾气不好,有的“小孩”性格执拗,有的“小孩”叛逆固执,民警必须费尽心思才能做到因人施教、因地制宜。

校园的老师教授的是书本知识,而高墙中的园丁教授的是做人道理。

在很多人眼里,监狱民警的工作是一项简单重复、不需要复杂技能的岗位。在从警这几年里我深感社会大众对监狱民警的观感太片面,于是,我重新拿起相机与笔,成为了一名穿着警服的监狱宣传工作者,努力将监狱工作透明地呈现在大众眼前,努力让社会看到在高墙里有这样一群为这群“小孩”殚精竭虑的民警,我希望我对得起在那个炎热夏日的选择,更希望自己对得起身上这身藏蓝色的警服。

这世上其实没有什么“鬼使神差”,有的是“命中注定”。

作者:刘韵琳(重庆女子监狱)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