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鲁洪生:中华文化背后的思维逻辑

江小妹/会客厅

《周易》,传统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这本距今三千多年的古老书籍究竟蕴藏了怎么样的智慧?它对于当代管理与人生富有什么样的启发价值?

本期江小妹会客厅为大家请来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鲁洪生,他运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带领学员了解《周易》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发现其中的思维方式,正确理解《周易》的哲学含义和运用价值。

鲁教授,在您看来,《周易》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周易》以天人合一为理论依据,进行政治讽谏,引人向善,在讽谏的过程中,包含着安身立命之学。它的推论方式是,推天道明人事。我们要遵循人性的规律,慎独律己,宽以待人。

对现代人来说,学习《周易》有什么用处呢?

学习《周易》,一是为了了解传统文化,二是为了古为今用。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正确解读周易,能够帮助个人提升道德修养,改善人际交往,进而创建和谐社会。

在您看来,《周易》对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吗?

是的。从时间上来说,《周易》就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周易》之后的文化现象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周易》文化的影响。儒家侧重继承阳刚的一面,道家侧重继承阴柔的一面。而且,《周易》一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

能举个例子吗?

如《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小序》曾提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周易》一书在国外的影响力如何呢?

《周易》一书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崇高地位,其理论思想也备受国外科学界推崇。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表示: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周易》呢?

想要理解《周易》并非容易之事,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一定时代文化的产物,因此,从解读的角度来说,想接近《周易》,了解作者本意,必须回到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去,按照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有什么具体方法吗?

有一个四要素方法,即:读者、作者、时代、作品。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本意、理解其所处的时代,并了解四要素的逻辑关系,才能进一步地学习周易。

除了理解时代背景外,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除了了解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外,还要抓住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这两个关键点。了解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抓住关键点,而周易文化的关键点就在于象数思维,除此之外,还有主体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

还需要理解什么?

我们还需理解《周易》的来源。关于《周易》的发生,《易传》中曾提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也就是说,周易来自于作者的忧患意识,在鲁洪生教授看来,其中有三重忧患:一是人与自身,即贪嗔痴慢,哀乐忧思悲恐惊;二是人与社会,即诉讼、战争;三是人与自然,即面对死亡、环境的思考。

正是由于这样的忧患意识,古人们提出了以德除患的解决方法,就是要通过向天学习,进而修养道德,最后进行道德实践。为了解决这三重忧患,周易提出人要学会谦虚、诚信。面对死亡的思考,又引发、形成了中国文化中儒、道、佛、世俗四种人身观。

那么,《周易》一书的哲学观念是怎么样的呢?

周易的哲学观涉及自然和人生两方面,它的自然哲学观认为,事物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周而复始的、物极必反的,按照规律可以预测未来。它的人生哲学观认为,事物皆有两面性,都存在“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关系。

总编:张黎 | 副总编:杜术林

主编:张科 |编辑:江亚蔓

两江新区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