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12岁女小学生丽江研学归来 茶润我心
人物档案
姓名:伍欣雅
年龄:12岁
荣誉:重庆市十佳美德少年公开发表文章10余篇出版著作《欣语欣情》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园中盛开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了解和亲近茶艺,让更多学生在课余生活中,陶冶自身情操,感受茶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是学习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本文是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利用暑假之余,赴丽江学习归来后,写的一篇有关茶文化的美文,文章笔触细腻,心田花开,功底深厚,通过对茶韵的感悟,唤起了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
茶韵为何?且含茶奴、茶感、茶艺,茶道之人为仙之者矣。
伴着春藤的伙伴,随着茶汤的芬芳,我飘飘然来之茶艺室与茶交谈,与茶为伴;融为它,成为它。
何为茶奴,并非茶的奴隶,他们是采茶、制茶之人,是茶之母。在西双版纳的乔木森林里,妇人们顶着火辣的烈日,攀登三米高的普洱茶树。她们虽大多已年老色衰,被岁月的流逝在额角上刻缕缕皱纹,头上的斑鬓犹如“白雪苍苍”,但她们依然健朗,身轻如燕。她们的双手在百余度高的沸锅的灼烧下,已从纤纤素手转化为老茧层层。作为茶之母,她们用身体、用心灵把茶最美的模样传递给喜茶、爱茶者。采摘、晒青、凉青、摇青、筛青、炒青、揉捻、包捻、烘干、挑梗、包装。每一步都需要茶奴青春与信念的注入,才能让茶客品尝到茶的温暖,体会到茶中家乡的味蕾。
汤有汤感,茶自然也有茶感。牛奶顺滑、粘稠;山泉甘甜、细腻。茶汤则把苦涩香甜和气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普洱茶先苦后回甘;绿茶清新淡雅;红茶浓厚甘醇;乌龙茶飘逸着丝丝甜润的奶香味;盐茶多了些淡淡的咸味,却少了些清香和苦韵……
何为冷杯香?顾名思义便是冷杯的香气。洗茶是茶艺的首步,在倒掉初茶,等热气散尽后,不妨闻闻冷杯的香气,茶汤遗留下的茶感与茶气。
如何让一杯茶有更好的茶感呢?情在茶艺,重在茶道。
茶艺之室宛如仙境,茶道之人宛如仙人。茶艺室里洋溢着古典的韵。米黄的墙,红木的泡台,竹帘式的茶席,玲珑的茶宠,素雅的干花,各样的茶具……
茶艺之人身着定制的茶服。女生茶服为淡蓝色,黑色的小纽扣斜撇着,衣尾的两端长短不一,一边有些飘逸,另一边稍齐、稍短些,好似民国小妞。虽比起茶艺老师那真丝纯白的长袍,仙仙的范儿,稍显逊色,但多了份可爱与甜美。男生的服装简单大气,纯黑的长袖,带领的衬衫,阳刚而端正。
我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融入了这种高雅的气氛中。坐姿端,脚放平,腰背直,双手握。我也被茶席上的茶具所吸引:茶船、公道杯、茶巾、品茗杯、“茶道六君子”、盖碗……每样都是那般的精致小巧。我有模有样地用茶盒盛上普洱茶叶,用茶拨挑至盖碗内,倒入山泉水静数十秒,把残叶、茶汤,倒至水洗,以作清洗茶叶。我提起水壶向盖碗内环绕注水。静等数秒,将其倒入公道杯,进行分茶。闻闻已无茶的公道杯,毫无苦涩的味,反而有些绿茶的清香。初泡,
颜色略淡,后分三小口品味。虽然茶汤甚少,但不能一口饮尽。俗话说一口为牛饮,这不过是饮而不是品,失了淑雅的范儿。中国人一向好客,泡了茶,会第一时间奉茶给茶客,茶客应轻叩茶席以表感谢。如何奉茶?起身、双手握住品茗杯下端,高举过眉角,微微点头,表示对茶客的欢迎与尊敬。我泡的茶虽有回甘,但味道过淡,拿捏失准。
“茶悟性,人生如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茶艺让躁动的心变得平静,让人在寂寞中学会独处,在茶韵中读懂人生与思想。茶奴的精神,茶汤的味和气,茶艺的惬意和淑美,茶艺之人的专注与忘我,这就是茶韵。懂得茶韵之人,便是茶道之人。茶在我心,我心似茶。
自由新闻摄影师,用镜头记录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