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恒信钻石机构董事长、中华慈善总会荣誉副会长、I Do基金会创始人李厚霖接受了专访,以他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他眼中的公益。
“10年前刚开始做公益,我就是单纯怀着恻隐之心,见谁都想帮助,很容易就被当下的情绪所感染,完全是一种冲动型公益,不是说有什么不好,对个体来讲无可厚非,但要形成完善的组织系统,一定需要理性的一面。“深秋的北京干燥却凉爽,下午5点,I Do基金会创始人李厚霖坐在办公室靠窗的位置,接受采访时认真而笃定地说。
就在1个月前,他刚刚结束了2018“付出的力量”爱心西藏行,尽管去年他曾含着泪告诉孩子们,由于身体原因可能不会亲自再来,可到了今年8月,他还是像上了闹钟一般例行为进藏做准备,并如期出现在拉萨。他脑子里始终有两种声音在较劲,“都坚持10年了,为什么不再继续下去?”“每年都去那什么时候才是个头?”顶着高血压和严重的高反,每年进藏对李厚霖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身心考验,他不是没想过,一旦(身体)出了问题一切就都归零了,可一想起和孩子们的约定就释然了,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坚持下去。
李厚霖先生与西藏孩子一起体验足球课程
当一个人,变成一群人
这是I Do基金会第11次进藏,年年如此,从未失约。2008年汶川地震后,人们参与公益的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也正是在那一年,李厚霖个人出资2000万创立了I Do基金会。如今10年过去了,经历过初期的野蛮生长,又赶上了互联网大潮,中国公益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逐步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分散状态走向系统专业化,由少数募捐走向人人公益;I Do基金会也从初期的一对一帮扶升级为四大公益版块:梦想守护、生命守护、文化守护、家园守护。今年,I Do基金会正式在民政部注册非公募基金会,开启体系化专业化运作模式。
十年来,I Do基金会先后展开各类公益项目30余个,对近50000名儿童实施了包括助学、医疗、心理成长等方面的帮助。就像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不停跑,一直跑,当有一天转身,发现身后突然多了许多追随者。同样让李厚霖没想到的是,他的十年长跑早就形成了一股强大力量,吸引了众多爱心人士,当这一切逐渐积累庞大起来时,他开始意识到,或许I Do基金会可以创造更大的能量。
2018年“付出的力量”爱心西藏行,I Do基金会首次尝试从独立基金会转变为集众多组织和爱心人士的公益联盟平台,整合共享优质资源,聚众合力将公益效能最大化。事实证明,这次角色转变是成功的,尽管某些细节还有待完善,仍然意义重大,且是未来变革的方向。
李厚霖先生为西藏孩子送去科学加油包及艺术加油包
沙漠和草原,仅一步之遥
正如开头所说,公益不是一时兴起的善心,要长期做下去必须回归理性。无独有偶,在不久前召开的腾讯99公益日启动仪式上,“理性公益”再次被提及,且被公认为是下一波公益浪潮的趋势。如今的李厚霖已经很少冲动了,已然由情怀驱使走向了理性判断,但某些时候还是会不自觉陷入纠结和矛盾中。
比如I Do基金会曾经援助了四川雅安汉源县古路村小学的孩子们,把他们迁下大山接受教育,但孩子们走出大山后很可能就再也不回来了,那山里的文明谁来守护?他举了个更直观的例子,在西藏,经常会看到成群的野驴,由于政策保护,近些年野驴数量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试想,当它们成群结队踏着铁蹄从海拔4500米的高原呼啸而过,对草原造成的破坏有多大?恐怕在未来20年内都未必能恢复。
“要知道,在高原,沙漠和草原仅一步之遥。动物需要保护,但生态也需要平衡,那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每每陷入纠结时,他的理性思维会跳出来制止这场无解的思辨,回归初心,回到当下棘手的问题本源。“无论做什么,做多大,背后的那份爱绝对不能变,这是公益的本质,不能改变。“李厚霖反复强调。
3.0时代的公益新生态——自我反哺
中国的公益大致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从热情到专业三个阶段。1.0时代的公益是直给,通过捐赠来帮助受助者短暂摆脱困境;2.0时代的公益是授人以渔,通过技能培训使受助者摆脱困境,实现自力更生。在李厚霖看来,如今的公益应该迈进3.0时代,即为受助者打造一个公益平台,形成一个公益生态链,真正帮助对方实现自我反哺。
“很多人觉得公益不能和商业有任何联系,我觉得这是误区,商业社会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而公益模式还处于基础发展的阶段,要实现可持续可循环,势必要引入成熟的商业模式。”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I Do基金会发现公益产品其实有很大的需求,但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匹配,于是他们决定打造这样一个平台:一方面结合市场需求提出具备商业价值的产品设计理念,另一方面为受助者提供专业化培训和技术支持,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再通过整合优质平台资源,打通供需关系产业链,由此形成一个循环的生态链。
今年4月,I Do基金会联合十年前救助过的女孩蒲虹学(汶川地震幸存者)共同发起了爱惜行动,以符合潮流的创新设计引领传统手艺新风尚,通过对绣娘进行定向培训,提升产品质量及生产标准,最后再通过渠道销售,为手艺人创造收入,让手艺人、产品、市场三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不仅实现了文化的守护与传承,还顺带解决了部分留守儿童问题。产品上线后,短短一个月就吸引了近16000人的关注,产生了4400余份订单,帮助了200多个绣娘获得了有尊严的收入。
爱惜行动中受帮助的绣娘们
今年爱心西藏行,在拉萨特殊教育学校,李厚霖被特殊儿童的绘画作品深深震撼和折服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太让我惊艳了,简直称得上是艺术,画作很快就被这次随行的一位爱心人士买下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这不就是一个简单的公益循环么?比起通过画作得到的报酬,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孩子们会强烈感知到自己被认可被需要的一面,他们也有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对他们自信心的建立和提升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就是3.0时代的公益,既创造机会,又直击社会问题;既满足受助者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又能维护公益组织的自我造血功能,通过多方合力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闭环,真正打造一个良性循环的公益生态系统。
谈到为什么要做公益?李厚霖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当物质文明发展到最高阶段,当下所关注的贫穷教育等都不再是问题时,这个世界还需要公益吗?
“我的答案是非常肯定的。”他几乎不假思索地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抛开企业的社会价值层面,公益于李厚霖个人而言也意味着自我实现,通过付出获取快乐,付出的爱越多,快乐就越大,他把这叫做“能量”。就像打游戏,往里投的爱心币越多,能量值就越大,这就是付出的力量真正的内涵所在。
“也许在未来世界,我们拼的不再是金钱名利地位,而是谁更有爱心。”在李厚霖看来,公益更像是一场修行,也许在这个过程中,苦乐兼并,但至少他一直享受着那种付出的乐趣,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