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服务机器人会是未来风口吗? 这颗“花生”了解一下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我们

一台花生机器人的出租费用为99元/天,一个月不到3千块,不用包食宿、缴纳社保,7天全勤,每天可持续工作10小时以上。简直就是位模范劳工,高峰期可为客户节省2-3位劳动力。

作者 | 谭靖 

来源丨商界 (shangjiexinmeiti)

天下之道,唯快不破。

当你具备抓住机遇的速度,危机也会变成先机。在这方面,擎朗智能CEO李通就亲自出场,生动演绎了一把。

2010年,李通在上海一间1室2厅的毛坯房里创建了擎朗。彼时人工智能在国内还未被普遍看好,投资稀缺。没有资本的铺路,即使脑子里有“天马行空”的技术,也无法轻易将产品落地。于是李通等4个人凑了20万,用于研发机器人,以售卖为主赚钱,维持公司的基本运作。

李通用“拮据”来概括那段时光。为了争分夺秒地做好第一个项目,团队可以3个星期不出实验室。扎实的技术、愿拼的狠劲儿为他们赢得了第一单好评,客户连连称赞,表示机器人的运行时长、运作能力都远超他们的预期。

2015年,人工智能大潮奔袭而来,国内很多机器人研发公司纷纷入局,行业得到了井喷式发展。然而,由于机器人成本高、资金回笼慢,每三年就要消失一波被智能浪潮裹挟而前的企业。

花生机器人

而擎朗踽踽前行,以宿命般的坚决对抗这万物急遽前奔的时代。急速转型、自主迭代,2016年,擎朗智能宣布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投资方为云启资本和松禾资本。李通表示,目前,擎朗已完全实现收支平衡,盈利主要来自于智能机器人的出售和租赁。

2018年,由《互联网周刊》与eNet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企业100强”榜单正式揭晓,擎朗智能作为全自主移动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军企业代表入选该榜单。

擎朗为何能够一柱“擎”天,李通向商界新媒体记者总结了三个方面原因——

兴趣使然 技术为王

李通说:“我们不是一家被资本催生的企业。”

世界上就是有一群人,将兴趣化为工作,投入毕生全部的热爱。16年前,在华中科技大学念书的李通与一批同学,加入了他在启明学院召集的机器人项目。

加入项目小组的同学并非全部都是“嫡系”,有学生命科学的,有学电气的,还有学机械和自动化的。他们成绩斐然,做出了很多项目:重型机械机器人、排爆机器人……还参加过全国挑战杯、Robcup机器人世界杯等大赛,一路过关斩将,“现在,我们有6个全国一等奖。”李通说。

出于对机器人共同的兴趣,他们聚集在了一起。也是出于兴趣,让李通从微软亚研离职,回归初心,和当初项目组里的兄弟,创立擎朗智能。

团队强大的研发实力与扎实的技术水准,让擎朗可以如同一台“永动机”般产出不竭的创意。扫地机器人、交流机器人、教育机器人……2014年,李通确定了擎朗的未来研发方向:商用服务机器人,主攻无人配送方向。

他介绍道:“核心就是‘移动’,代替人们在一些服务中的跑走能力。”

制作机器人的成本中,各类传感器占比最高。据了解,市面上的智能机器人,分析传感器的成本占比为40%-50%,机电系统的成本仅次于传感器,控制板、液晶屏等等设备的成本占比最低。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擎朗智能通过控制技术成本来实现,自主研发并迭代了多代激光雷达传感器与三维感知检测技术。目前,擎朗智能已经申请二十多项专利。

技术的领先带来的是“高效率 低成本”的双倍产品优势。2016年的儿童节,擎朗机器人落地上海凯德龙之梦商场,开始试运行。

李通透露,擎朗的A轮融资也要多亏这些机器人“实习生”们。当时,云启资本的投资人正好在商场的星巴克里谈项目,一抬头,擎朗机器人正巧闯入了他们的视线。

产品迭代 对标商用

公司的核心产品——“三代目”花生机器人的诞生不可谓是一帆风顺。

擎朗生产的第一代服务机器人装配的是磁性导航,落地后发现弊端重重。李通说:“在商超、餐厅、酒店等复杂环境中,必须为它铺设轨道,否则无法实现灵活的自主避让。”

于是二代机器人装配了激光导航,实现无轨运行,并采用了当时非常时髦的流线型设计。产品完成后,虽然在国外市场广受好评,国内反馈却不尽人意。“中国人讲究温情。”李通反思:“我们当时设计的二代,是机器,不是机器‘人’。”

有了前面的铺垫,擎朗的研发团队变得更细致、更谨慎。例如,怎样精确判定机器人的宽度与高度?

李通举例,在一条走廊上,需要让两台机器人同时通过。设定普通走廊为1.5米宽,除去机器人与墙壁的距离、机器人之间的距离,推出机器人宽度应在0.5米左右。

“运行环境、用户体验决定了机器人的设计。”花生机器人在沿用上一代流线型造型的基础上,整体设计得更为Q萌可爱,因为最终产品圆滚滚,所以李通敲定“就叫花生”。“在一些大众场所,如餐厅、酒店等,会有很多小孩子。从美观和安全角度出发,外形也就偏向圆润,人与机器人接触时,也更有亲近感。”李通说。

花生机器人的架构、核心器件,包括复合型激光雷达传感器均由擎朗自主研发,而其他公司往往依赖于进口元器件。

李通说:“国内很多机器人公司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元器件依赖进口,这样的创业公司很危险。”

截至2018年7月,花生机器人累计完成16936次任务,服务里程数已经超过3600公里,相当于列车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的距离。

渠道下沉 线上量产

IDC报告指出,至2020年,中国市场将占全球机器人市场总量的30%以上,中国机器人及相关服务的支出将增长一倍以上,即从2016年的246亿美元(约合1696亿元人民币)增至2020年的594亿美元(约合4095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接近25%。

市场份额的不断增高为擎朗打开了一扇需求之门,技术研发的最终环节必定是场景化落地。2016年6月1日,擎朗正式将花生机器人投入商业试运行,反响火爆。

和丰收日大酒店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花生机器人“入职上岗”短短一个月,丰收日在大众点评的好评率翻番,“这机器人太能干了!”、“不仅会上菜,还有喜怒哀乐的表情,可爱。”、“它居然不会迷路,好神奇。”……

李通现场算了笔帐,以上海为例,餐厅服务生一个月6000元,包吃住、缴纳社保,由于对劳动技巧要求不高,人员流动率非常高,加之人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很多餐厅、酒店无法招到员工。

而一台花生机器人的出租费用为99元/天,一个月不到3千块,不用包食宿、缴纳社保,7天全勤,每天可持续工作10小时以上。李通形容:“简直就是位模范劳工,高峰期可为客户节省2-3位劳动力。”

商机不可错失,李通带领团队着手为花生机器人建设大规模产线,团队不断检测、改进包括结构的可生产性,电子线路的可靠性、稳定性,软件的稳定性以及解决运输过程中的震动,甚至外观包装等问题。2018年初,花生机器人实现流水线量产。

今年6月份,花生机器人正式“入职”海底捞,替人“跑腿儿”提升餐厅服务效率。

未来是否会继续布局商业服务场景?

李通表示依旧会:“落地—推广—普及,我们继续要做的,就是逐渐让机器人真正成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各大场会、场景中的亮眼噱头。”

注*本文由“商界 ”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致力为读者提供精彩、深度、有料的商业财经内容

为企业提供全媒体品牌策划、内容创作、推广传播

Hi,U can also follow us

出品 | 商界传媒新媒体中心

主编 | 王奇   编辑 | 盖盖

商务合作 | gaigaiorsky(微信)

❖ 推荐阅读 ❖

1.中国电商往事

2.焦虑的地产商许家印

3.活在传销揭秘群的3478人

4.可怕,当董事长得了妄想症

5.贴牌董明珠:小心买到山寨家电

6.三全创始人陈泽民:建议税制重新立法

7.一个女孩的殒命,敲响了一家企业的丧钟

8.这个中国零售一姐,曾将超市开进中南海!

9.蔚来汽车上市,创始人李斌还开着二手奥迪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商界APP,享更多精彩内容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