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后怎样减少孩子的心理创伤?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每当遇到突发事件,看到受伤的人、悲惨的场景、血腥的画面,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怒、无助、同情,但我们在讨论、转发消息和视频时,却忽略了这些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心理创伤。

为了在突发事件之后,让更多的人了解及避免导致二次心理创伤,重医一院心理卫生中心作为重庆市心理救援队主要单位,按照2016年最新修订的“危机事件压力管理模型”,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危机事件之后如何进行心理干预。

在危机事件之后,您或许会有很多不适反应,但请您记住这些反应都是正常人群面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

孩子家长

危机后,孩子心理干预的重要性:这件事情对于孩子是一个创伤事件,它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破坏了孩子对世界的基本信任,安全感和信任的破坏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依恋的人是修复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最佳人选,创伤后第一时间是干预的最佳时机,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孩子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具体方法:

一、家长需要了解突发事件后,您的孩子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 爱哭闹,紧张、烦躁、害怕、小气

2. 害怕独处,不敢独自睡觉、上厕所,随时需要陪伴

3. 反复回忆和频繁出现画面

4. 反应迟钝、发呆、沉默不语

5. 检查不出的躯体不适,如头痛、腹痛等

6. 无法入睡,夜间惊醒,做噩梦

等等……..

但请您记住

这些反应都是正常人群面对非正常事件

的正常反应!

因此无须过分紧张,父母(和孩子亲近亲密的人)的陪伴,营造一个亲近的、安全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康复。

二、家长需要怎么做,父母需要付出比平时更多的耐心,家长可以这样做:

将孩子带回安全的、亲近的、熟悉的环境。

家人避免在孩子面前讨论和翻阅事件相关新闻报道。

用柔和的、温柔的方式关心孩子,多拥抱,抚摸。妈妈(或最亲密的人)的怀抱是最好的疗愈。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尝试了解孩子的负性情绪和想法,接纳、不责备并恰当引导,和孩子多交流。

当孩子有疑问和担忧时,不要回避,也不主动询问,用孩子理解的方式告知孩子,要尊重孩子对于事件反应的节奏。

建议孩子和依恋的人一起睡,噩梦中醒来及时安抚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被保护感。

鼓励但不强迫孩子将心里的话,身体感受的情况与父母分享。

尽量避免孩子到害怕的场景和害怕的人接触。

如果家长给予上述处理,2周后,孩子的情况没有改善,请及时到有资质的机构就诊。

告诉孩子们

警察叔叔、爸爸妈妈都在你的身边,

我们都会保护你。

可以给孩子讲一个兔子王国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度,里面住了很多很多美丽的、可爱的小白兔,他们幸福的生活在这里。有一天,一只凶狠的大灰狼闯进了兔子们的家园,这只大灰狼打伤了好多小兔子,兔子们慌张乱跑,大声呼救。这个时候大马伯伯、黄牛伯伯,大象叔叔,长颈鹿叔叔都来了,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将这个可恶的大灰狼打死了。小兔子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事件亲历者

(老师、保安、警察、医务人员、围观群众等)

他们也身处其中都是受害者,也可能会出现无助、害怕、恐惧、不安、失眠、莫名担心、心慌、脑海中克制不住出现惨烈画面等情况。

请您记住这些反应都是正常人群面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

请避免网上反复浏览不负责任评论和流言,避免二次伤害

从官方渠道了解事情处理进展

如果出现明显躯体不适、情绪问题及时到专业机构就诊

对于其他群众

不传谣、不信谣,不转发现场画面及视频

避免在孩子面前讨论和传阅事件图像资料

从官方渠道了解事件发展进展

感谢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危机干预专家方新老师的指导。

转自微信公众号:重医大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

微信又改版了

轻松三步

将“少年先锋报”设为星标

再也不会错过优质文章的推送哦

往期精彩回顾

第九届重庆市少先队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复赛)在梁平区举行

“一胎人仰马翻,二胎两手一摊”,二胎妈妈是真正见过大风大浪的人

上学放学的路上,我们都欠孩子一堂“安全教育课”!

欢迎订阅《少年先锋报》

↓↓↓↓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