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行千里·致广大”为主题的山城美景刻进18幅版画里
周日的下午,因为“开放的六月”正在进行,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里,人来人往,热闹异常。而此时的川美版画系木刻实验室里,也很热闹——虽然是周末,但不少老师和同学都在实验室里创作,听到的只有低声讨论作品创作的对话声,以及刻刀刻在木版上的“沙沙”声。
同学们在做最后的调整。
6月15日,“iChongqing2018重庆与世界嘉年华”活动将举行,作为活动之一,“版画绘重庆”也将展出。在这个展览中,由川美版画系党总支书记陈斌和舒莎教授组织,集合了康宁、梁益君、韦嘉、金川、付继红、臧亮、廖峻立等数位版画名家以及18位版画系学生,历时一个月,以“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行千里、致广大”为主题,创作的镌刻重庆发展、推广重庆城市形象的木刻版画,将正式亮相,这个周末的下午,陈斌和舒莎正带着学生们在完成最后的调整和印制工作。
学生连续创作到深夜
黑白木刻呈现重庆风貌
版画一直是四川美术学院的王牌专业之一,在重庆版画艺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重庆被认为是中国的版画重镇。“山水之城、魅力之地,重庆,行千里、致广大。”这个重庆旅游新品牌已经喊响,但如何用版画艺术来表现这一主题,来推广重庆?重庆的城市形象,已经无数次的出现在了电影、电视剧、照片等影像中,不少的艺术家也用油画、国画、水彩等各种形式创作过与重庆有关的画作,但如何用木刻版画的黑白颜色,来呈现出重庆这种城市的特点,这是版画系师生碰到的第一个难题。
舒莎(中前黑衣服女士)在给学生们指导创作。
“木刻版画要用黑白的形式来表现重庆的城市风貌,但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如何能体现出重庆的层次感,这个确实有难度。”看着一字排开已经完成的木板原版,舒莎还能回忆起刚开始创作时的困惑:“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城市和建筑的原貌,这对木刻版画来说也有难度。”大家都知道,和画画不用,木刻版画是要用刻刀在木板上作画。
最终从开始讨论构思,到现在创作基本完成,版画系的师生们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了18幅木刻版画的创作,这才有了记者看到的这幅长5米多、宽约30厘米的版画长卷。“黑色来表现局部的色调,灰色来体现层次感,白色用作亮色部分,我们最终用黑、白、灰来诠释了重庆的色调。”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版画系的师生们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后的刻版、制作花了近一周的时间,同学们白天上课,下课后就来创作。”舒莎说学校本来规定11点就要断电熄灯,但开始创作的第一晚,熄灯后同学们都没有离开,而是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功能,用来照明继续创作。“看到同学们都这么投入,我们专门给学校申请了延时熄灯,那几天同学们都要工作到12点以后才休息。”
小观众们提前欣赏到了版画长卷。
重庆地标形象再现
刻一山一水都需反复尝试
随着版画长卷在桌上徐徐展开,渝中半岛、朝天门、洪崖洞、大礼堂、重庆美术馆、大剧院、三峡夔门、大足石刻……一幅幅展现重庆历史文化和城市面貌的画作,呈现在记者眼前。“这是大剧院!”“这是轻轨!”当天正好有几位小学生来川美参观,他们都能一眼认出版画中的重庆。
苏敏创作的表现三峡夔门的版画。
其中表现三峡夔门的版画作者苏敏是川美版画系研二的学生。“我就是奉节人,所以创作这件作品我是带着感情去刻的。”苏敏虽然对夔门的风景无比熟悉,但在创作中她还是碰到了很大的困难。“山的坚硬和水的柔美,在画面中如何能够最好的表现,是我一直在反复试验的。”在苏敏看来,夔门垂直的崖壁,给人一种坚硬的感觉,水的波纹又很柔,“一开始我用三角刀来刻,但刻出来的崖壁很单一,用圆口刀来刻水,但又太过柔,没有线条感。”
经过反复的尝试,几乎试遍了各种刻刀,苏敏最终选择了用平口刀来刻崖壁,用三角刀来刻水:“用平口刀刻崖壁时要果断下刀,这样出来的岩石有了坚硬的感觉,再用三角刀刻水,这样出来的水的波纹更细致。”
白金依创造的表现洪崖洞的版画。
错落有致的吊脚楼,让人一眼就认出了这是网红地洪崖洞,不过这件作品的创作难度却极大。“仔细看画面中有很多小的建筑,还有很多窗户、屋檐等细节,这对木刻版画来说是非常难的。”舒莎给记者解释到:“木刻版画是用刀在刻,这些细小的地方,一刀刻错整幅作品就毁了,所以这些细节很难处理,对刻刀的使用要求必须熟练。”舒莎对于这次创作的成果还是比较满意,“这次师生们的集体创作,特别是学生们收获很大,在这种大型集体创作中,他们学到了如何控制自我画面,协同创作的能力。”
同学们正在印制版画。
“学校版画系积极参加‘版画绘重庆’活动,师生集体创作了‘行千里·致广大’的木刻版画,用艺术方式向世界展示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新重庆和新发展。”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黄政告诉记者:“四川美院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我们要积极为打造重庆旅游业升级版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孔令强 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