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剧《杜甫》进京“会诊” 杜甫“人民性”将再提升
6月14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滚动资助项目民族舞剧《杜甫》“一改”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15名业界知名专家济济一堂,对该剧进行解剖式的“问诊”、“把脉”, 就剧本、编舞、音乐、舞美、演员表演技能等全方位修改打磨提出了方向。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重庆市文化委副主任江卫宁,重庆市歌舞团有关负责人及《杜甫》主创团队成员参加会议。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地位最重要的两位诗人之一,杜甫一生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作品。他的目光主要聚焦在现实主义题材,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舞剧《杜甫》展现的就是其作品《兵车行》中安史之乱带来的离乱景象。该剧2016年首演,是我国第一部以舞剧方式呈现杜甫完整一生的作品。在基本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完整再现了杜甫求官、做官、弃官再到出世、处世、出世的曲折一生,
研讨会上,杜甫的角色定位引发热议。中国歌剧舞剧院导演孔德辛认为,应深度打磨杜甫的人物性,突出“双生”杜甫的气质定位,以呈现其内心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对比;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学院博士、理论评论家盖琪指出,要运用恰当的符号,更加明确地区分出“权”“妃”“妻”“民”四个主题,进一步审视“历史中的”、“现代性的”两个杜甫,充分挖掘其时代特征;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副团长、导演李福祥则强调,要合理取舍,强化舞剧本体特征,突出剧目的现实意义,进一步体现杜甫的“人民性”。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原院长、导演刘同春则强调了舞蹈语言的作用,他认为,怎么用典型的肢体语言设计杜甫的典型形象非常重要,要以舞蹈本体讲故事、说历史。
在主题、音乐、结构、节奏等方面,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许薇认为,需要进一步增强叙事节奏感,做到起承转合、张弛有度。对不同时期的杜甫,要通过动作、质感、情感加以区别,强化对比性。
在舞美、灯光、服装、造型设计等方面,中央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党总支书记曹林认为,接近尾声部分可适当增强灯光对比度,要进一步优化服装、造型设计,凸显杜甫个人形象。
重庆市歌舞团主要负责人郑怀勇介绍了舞剧《杜甫》的创演情况,他表示将认真汲取意见,通过演中改、改中演,致力将该剧打造成为一部真正能“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魅力、弘扬中国精神”的精品。
《杜甫》总编导韩真、周莉娅畅谈了创作体会,表示将认真吸收专家意见,对作品进行深度打磨,弘扬“工匠精神”,力求精益求精,致力
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经典之作。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