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德·浦尔叟雅克先生》 借莫里哀致敬艺术的黄金年代

新京报2018-06-20 10:00

德·浦尔叟雅克先生被假扮的两位“前妻”纠缠。王小京 摄

德·浦尔叟雅克先生被愚弄,误诊为精神病患者。王小京 摄

近日,国家大剧院上演了由法国巴黎北方剧团排演的莫里哀戏剧《德·浦尔叟雅克先生》。该作品把芭蕾和喜剧混搭,勾勒出了一个打破一切规则、疯子称智为王的世界。

1 喜剧和芭蕾有机交融,回归莫里哀的初衷

在大众普遍认识里,芭蕾是需要和“优雅”画等号的,但芭蕾并非只可优雅。

由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创建的巴黎北方剧团的这部芭蕾舞喜剧《德·浦尔叟雅克先生》,把芭蕾和喜剧混搭,试图将芭蕾的优雅定义延伸和重构,向我们展现了戏剧本身魅力所在,以及美不存在唯一的阐释和定义者。

该剧讲述了利摩日的土财主德·浦尔叟雅克先生,为了同年轻的朱莉小姐结婚来到巴黎,中途被斯布里嘎尼和赖利娜两人千方百计从中作梗,而这两个人是被朱莉的情人收买的,为的就是阻止这场包办婚姻。在医生、药剂师、律师等人的轮流摆布下,德·浦尔叟雅克先生落荒而逃。

传统意义上芭蕾喜剧会在喜剧当中穿插芭蕾舞表演,芭蕾与喜剧因相互需要而彼此互补,既增加喜剧的观赏性,又强化了芭蕾的戏剧性。作为一种新颖的表演形式,代表作是莫里哀与吕利1670年合作的《吝啬鬼》。对观众而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喜剧本身,着力于那些搞笑的细节,而常常不经意间将芭蕾作为餐后甜点。但尼采曾说“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于生命的辜负”,《德·浦尔叟雅克先生》重新将芭蕾的魅力渗透到喜剧这个表现形式上来,芭蕾舞的分量被加重抬高,回归到当年开创莫里哀“芭蕾喜剧”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的初衷,将戏剧、音乐和舞蹈三种艺术形式有机交融,打造出了一种平衡感,让芭蕾喜剧这个当代音乐剧的起点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导演加入赫本、红磨坊等元素,致敬50年代

《德·浦尔叟雅克先生》诞生于1669年,距今已经将近350年了,作为莫里哀剧团当年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创作的“命题作文”,这部作品充满了深深的时代感和历史感。而且作为莫里哀极少数被搬上舞台的艺术作品,不同于《吝啬鬼》、《唐璜》、《贵人迷》这些经典,它们的细节让人耳熟能详,让观众有一定心理预期。人们对于《德·浦尔叟雅克先生》是有陌生感和渐离感的,尤其是作为非法国艺术土壤生长下的中国观众,往往会加深观演前的疑虑。

也许是预见到这种疑虑,导演克莱蒙·赫尔维厄·莱热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致敬”的意蕴和含义,不应仅仅将芭蕾喜剧艺术形式和《德·浦尔叟雅克先生》剧目天然归类于17世纪法国的环境下。从剧目实际的展现来看,人物设定和环境营造被抽离到作为艺术的黄金年代的上世纪50年代的巴黎,为了致敬那些“黑白照片和明信片中的常客”,导演以更现代的方式讲述了德·浦尔叟雅克先生的故事。比如把中国观众熟悉的奥黛丽·赫本、红磨坊等巴黎50年代的元素,代入到《德·浦尔叟雅克先生》中去。复古怀旧气息笼罩于浪漫新潮的细节,使得剧目本身褪去古板老派的刻板印象,洋溢着时代的辉煌和勇气。导演处理手法的确堪称精湛绝妙。

3 通过令人发笑来抨击时代恶习

喜剧最重要的因素是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元素,莫里哀的喜剧却没有仅仅停留在通常理解的低俗搞笑阶段,而是笑中带泪,用喜剧的形式展现悲剧的内核。他大胆地通过“修饰本世纪的肖像”的方式直接描述现实,挖掘人物心灵,勾勒出时代特征。同时抨击社会的荒谬,体现对现实的反思。

同时代的布瓦洛称他为“静观人”,赞赏其对人情世态的观察细致入微。歌德也曾高度评价“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敢模仿他。”莫里哀自己也认为,“喜剧的责任即是在娱乐中改正人们的弊病,我认为执行这个任务最好莫过于通过令人发笑的描绘,抨击本世纪的恶习。”

主角德·浦尔叟雅克先生在莫里哀笔下不仅仅只是一个性格懦弱、随波逐流的小男人,而是突破传统喜剧的单一人物形象,赋予了他心地善良、做事讲原则等复杂的性格特点。一个法国传统小镇男人的典型气质跃然舞台,具有极强的层次感和感染力。“包办婚姻”、“小镇青年”、“婚姻老实人”、“中产外省人”……这些极具代入感的元素,能够突破语言、国度的限制,带给台下观众强烈的共鸣和思考。很自然能延伸到对于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思考,和对于大都市里外地小镇青年的迷茫的关注。这也许就是莫里哀的芭蕾喜剧《德·浦尔叟雅克先生》成为经典,透过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吧。


责编赵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