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上游观剧|川话版《茶馆》:用方言诠释京味儿意义在哪里
10-21 18:49:14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上游观剧NO.36

川话版《茶馆》

李六乙导演作品

重庆群星剧院2018年10月19-20演出

IMG_4630.JPG

川话版《茶馆》问世一年,戏剧界关于它的讨论很多,虽然大方向看业内普遍予以肯定,导演李六乙也因此拿了不少荣誉,但一些独立戏剧人仍表示质疑,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地地道道的京味儿用四川话表现,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最近,这个剧终于来了重庆。

单就四川方言话剧来说,来到山城接受检验的意义或许比进京更为实际,毕竟同根同源的文化传统与相通的方言体系能让观众更好的感受作品。讨论起《茶馆》来,也就不存在北京观众需要让语言在思维里转译接受的过程,这种观剧体验没有外部障碍,更加纯粹。

看起来,似乎90岁的蓝天野对川话版的评价最为中肯,他曾在1958版扮演“秦二爷”,川话版后让他很激动,演出结束登台讲话,他说自己终于看到一个突破了以往模式的“不一样的《茶馆》”,“没有什么经典是动不了的,李六乙打开了一扇不应该闭锁的窗户。”

“不一样”正是关键。《茶馆》剧本1957年首发于《收获》,第二年便被北京人艺搬上了话剧舞台。从此,焦菊隐大师这个版本成了后辈话剧人仰视的高峰。60年来,再无其他国家院团改编公演。李六乙与四川人艺合作的川话版,算是开了先河。

IMG_4631.jpg

但“不一样”是否等于褒奖?或许还是值得讨论的。单从语言本身来看,老舍是公认的北京话写作大师,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使用环境让京腔京调长成了自己的样子,天府之国在千里之外,四川话固有幽默之处,却显然无法传递地道京味儿,这是先天决定的。

于是,当剧中人物用四川话讲出北京味儿的俚语、地名、典故时,总有些难免出戏,这种情形对于没看过北京人艺版的观众来说可能不会那么严重,但只要你了解过去的《茶馆》,你多少会思考四川方言诠释这样一部京味儿经典意义究竟何在?

方言诠释宏大主题的话剧也有成功先例,比如白鹿原,陕西话演绎陕西人自己的故事,理所当然对不对,那为何要用四川话演绎北京人的故事呢?剧组曾以四川话天生幽默与北京话想通和四川茶馆文化博大精深为理由解释,似乎说得通,演起来却才晓得是怎么回事。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赵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