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慢病 > 正文
有个“完美妈妈” 11岁小班长患上抑郁症
06-16 15:52:06 来源:上游新闻-健康人报

185994817.jpg

指导专家:肖晓杨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

成绩优异、做事细致、文静秀气……如果一个11岁的女孩是如此表现,大部分父母肯定会认为这是一个好孩子。可事实上,在文静与做事细致的背后,这个11岁的小女孩却是一名抑郁症患者。

/门/诊/故/事

11岁小班长常说肚子痛 变得少言寡语

11岁的琪琪(化名)是重庆某知名小学的学生,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不仅成绩优异,一直担任班上的班长、学生会主席等职务,而且与同学关系相处也非常好。但从今年开始,琪琪突然变得少言寡语,而且总喊肚子痛,几次在考试前突发肠胃炎和荨麻疹。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老师以为是家长给她的学习压力太大所致,就让家长到学校谈话。可父母表示,他们对琪琪没有任何要求,别人家的孩子还经常报补习班和兴趣班,他们却不要求琪琪去学习。可反倒是琪琪自己总是要求参加一些兴趣班,而且都是很有难度的奥数、英语、钢琴等课程。

小升初前 父母发现琪琪的“遗书”

本以为只是暂时的,可就在小升初考试前,妈妈在琪琪的抽屉里发现了一封类似遗书的信,信里写到:“我好累,我为什么不可以做得更好,我觉得我已经尽力了……也许只要我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我就轻松了。”妈妈吓坏了,问同学都说琪琪最近不爱说话,有时还一个人躲在厕所里哭。

妈妈能干又漂亮 孩子也“自我高要求”

父母只好带琪琪去看心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发现琪琪是一个在性格上非常追求完美的人,自我压力过高,最终陷入了过度焦虑和抑郁的阴影里。

可她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家庭治疗中,医生发现琪琪有一个“完美妈妈”,妈妈能干又漂亮,从小学习成绩一流,如今事业上也发展顺利,在处理家庭事务时,也奉行近乎苛刻的高标准: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有条不紊,每样东西都有绝对固定的位置,谁都不能乱动。经常外出时,妈妈也是大家眼中的焦点。因此,在潜意识里,琪琪也希望自己能做到像妈妈那样完美,但随着琪琪逐渐长大,对自己的外貌、能力等方面有一定了解后,她发现自己无法做到妈妈那样完美,便开始绝望和自责。

/相/关/病/例

智商最高天才儿童因抑郁企图自杀

美国男孩贾斯廷7岁时,被天才发展中心评估智商为二百九十八,是历来最高的,且比官方天才水平高出一百三十点。但去年11月,贾斯廷看《哈利波特》电影时精神崩溃,声称是头痛。医院替他开出止痛药,其母当晚发现他服食过量止痛药躺在地上,后来发现是企图服药自杀。

他的精神病治疗师说:“母亲为了展示儿子的聪明,作出的演讲行程,对孩子的心理功能和发展构成损害。”一名邻居指出,她相信男童为母亲“表演”,因为“他非常地害怕失去她的爱”。

/数/据

我国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为0.4%至8.3%

儿童抑郁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我国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为0.4%~8.3%。美国研究者的调查表明抑郁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0.4%~2.5%,在10岁以前男女患病比例相似,以后随年龄的增加女性患病率逐渐增加接近男女比1∶2。

/专/家/点/评

四大原因 容易导致儿童抑郁

本应该是最天真无邪的快乐童年,为何也会陷入抑郁呢?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肖晓杨从事多年的儿童心理问题的行为及家庭治疗,她表示,其实儿童的抑郁原因相当复杂,与家庭遗传和父母关系都密切相关。

直系三代以内有人抑郁 孩子风险高

肖晓杨主任表示,如果直系三代以内有亲戚患有抑郁症或因自杀死亡,那孩子患抑郁症的风险就很高。此外,如父亲或母亲患上抑郁症,也会将焦虑情绪“传染”给孩子,从小就形成一个不正常的行为认知模式。

过度保护或批评 易让其缺乏安全感

父母与孩子不恰当的相处方式也容易让其陷入焦虑、抑郁的漩涡。譬如,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批评,在孩子面前经常流露出惊慌和害怕的表情等。遇事经常紧张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也是惶惑焦虑的;而情绪不稳、爱责打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长期被忽略、责打、否定的状况下,会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孩子抑郁影射了父母关系的不和谐

如果父母在婚姻关系上有裂痕,他们自己不愿意面对,而通过提高对孩子的要求来弥补婚姻中的缺陷感,孩子此时也会下意识地配合父母,表现出一些焦虑的症状,使家里的矛盾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心甘情愿地做“替罪羊”,避免父母关系破裂。

丧失亲人和学习压力是最普遍原因

“遭遇亲人去世和学习压力,是儿童抑郁最为普遍的原因。”肖晓杨主任表示,丧失亲人,尤其是最亲密的人对于孩子的心理会造成极大的创伤。如果父母不给予正面积极的解释和安慰,孩子很容易陷入悲观绝望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预/防/治/疗

发现这些异常 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及早发现孩子的抑郁情绪,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是防治儿童抑郁症的最佳方法。肖晓杨主任表示,可通过以下症状来发现。

躯体有不明疼痛,检查却无异常。如身体不舒服、容易疲劳、反应迟钝、喜欢哭泣、有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喜欢把自己隔离起来和易怒。

沮丧,对曾经最喜欢的事物突然不感兴趣。看他是否出现长时间的抑郁、沮丧情绪。最明显的一个判断标准是,突然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哪怕是对曾经最喜欢的事物也没兴趣时,父母就需要将孩子送到专科医院进行心理评估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