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宽仁 > 正文
聚焦·宽仁新星|第24期 杨平:在ICU与死神“抢人” 每一天都是一场硬仗
01-14 15:23:22 来源:上游新闻

[聚焦 •宽仁新星]编者按:

“爱上这份职业不知是从哪一刻开始,是从那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开始,是从第一次得到病人的赞同开始,是从心电图曲线重新波动开始……”

——在重医附二院这所百年医院里,有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医生。从毕业小萌新,到医学界“后浪”,他们在一次次与死神与病魔的较量中练就盔甲,直到独当一面。他们是在不断蜕变、成长的宽仁新星,为了他们深爱的白衣战袍,为了病人的性命相托,他们挥洒着青春,秉承医者初心,正在逐梦前行。

从门诊,到病房,从手术台,到实验室……上游新闻带你们走进这一群“宽仁新星”,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看见他们,了解他们,信赖他们……

每一次救治都是一场战争,而战争中最激烈的战斗无疑打响在重症监护室(ICU),这里是离死亡最近的前线,是抢回病人的最后一场战斗。如果说,普通人的时间按小时计算,这里的危重患者则以分秒计生死。杨平,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1年,与死神“抢人”是他每天的日常,每一天都是一场硬仗。在他眼中,ICU从不相信眼泪,想要救回病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练就过硬的医术,才是战胜死神的杀手锏。

[本期宽仁新星]杨平

屏幕快照 2021-01-14 下午3.29.43.png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内科学硕士

从一名外科医生到ICU医生

硬核“全挂子”才能与死神决斗

重症医学是什么?“重症患者就像徘徊在悬崖边上,生与死一线之隔,重症医学科是他们最后的希望。”杨平告诉记者,重症医学科又苦又累,但为了让病人转危为安,每一次都值得倾尽全力去付出。

屏幕快照 2021-01-14 下午3.29.02.png

而选择重症医学科,成为一名ICU医生,并不是杨平走上医学道路最初的起点。“我的专业是呼吸危重症,内科硕士毕业,但最初工作却是一名外科医生,在外科工作了三年。”这三年的外科工作经历,让杨平很快遇到一个专业瓶颈——如何做好围手术期病人的管理。外科医生重点在术中,术前和术后如果能有一个全程化精细化的管理,病人的预后将会大大提升改善。为了突破自己的瓶颈,提升病人预后治疗效果,他大胆地做了一个决定:转攻重症医学科,成为一名ICU医生。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各种前沿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的理论实践交汇的学科。同时具备内科和外科专业能力,并且熟知呼吸危重症的杨平,在ICU发挥出了他最大的专业优势。在这里,病人来自各个科室,有术后病人、有内科病人,也有急诊送过来的。“虽然病症各不相同,但又有着共同点:病情严重。”有的是需要紧急抢救,有的是器官损害、衰竭,需要设备维持生命体征。这就需要医生了解病人到全程,对病人的原发疾病、病情发展和进程演变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和预判,找到治疗的关键节点。

屏幕快照 2021-01-14 下午3.28.34.png

进入重症医学科工作后,杨平不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能力,逼迫自己成为一个“全挂子”。 面对死神,ICU医生的天职就是与时间赛跑。杨平认为,只有过硬的技术才能与死神一决高下,抢救病人于危难之际。

从医生到守护者

精细化管理紧“盯”每一个细节

在不断与死神的交战中,杨平逐渐发现仅凭丰富的经验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每一步都尽量走在死神之前,“我们除了是一名医生,还必须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不断去研究疾病,专研它,破解它。”

屏幕快照 2021-01-14 下午3.28.44.png

ICU是最安静的病房,在这里常常只能听见仪器运转的声音,但这里也是最不平静的病房。“病人的病情是随时变化的,有的病人上一分钟看上去病情已经稳定了,下一秒可能就需要急救了。”因此,杨平一直致力于在临床和科研方面推动重症医学科精细化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像守护者一样,紧“盯”每一个病人,每一个细节。因为ICU里的患者很多都是无意识的,无法通过语言向医生传递信息。此时,监测设备上每分每秒产生的生命指征体征,就是病人的话语。医生只有“听”懂这些,才能给出最准确的治疗。

杨平已经不记得自己在病床边守过多少个不眠的通宵。遇到车祸伤病人,可以连续抢救20个小时,遇到产后大出血患者,每输一次血复查一次,遇到呼吸循环衰竭补液的患者,守在病人床边,每5分钟看一次血压和心律,一刻都不能离开……“我们必须守在病人床边,观察病人一点点细微生命指征体征的变化,没有突然转濒危的病人,只有你没有及时敏锐发现的变化。你疏忽的任何一点信息,有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屏幕快照 2021-01-14 下午3.28.52.png

在科研方面,杨平深入研究呼吸危重症ARDS的液体精细化管理,此类病人因为呼吸窘迫,对液体输入极为严格,输入多了会导致病情恶化,输入少了又不够,因此他致力于寻求一个能达到液体平衡管理最佳状态的方法,今年杨平成功申请了《PiCCO指导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液体管理》科研项目,就是想从更深层次去探索这类临床问题。目前,在科研方面,杨平主持重庆市卫健委面上项目及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项目各1项,参研重庆市卫健委课题2项及重庆市科委课题1项。发表学术SCI论文3篇、CSCD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篇,曾获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学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从守护者到引路人

去坚持才会有希望

屏幕快照 2021-01-14 下午3.29.11.png

对每一个病人不抛弃、不放弃,看着他们转危为安,开始新的人生,这种成就感是看得见的。作为ICU医生,杨平更懂得在死神面前奋力一搏的意义。而在这场生命重新起始的站台里,家属是共同作战的战友,家属的坚守和充分的信任能让医生更放开手脚和死神奋力一搏。

杨平至今还记得一位中年病人,四十多岁的年纪,因为重症肺炎导致急性呼吸衰竭ARDS入院,送到ICU时插着管、上着呼吸机,情况非常危重,治疗五天后,仍没有好转的迹象。因为离异,姐姐是病人唯一的家人,做批发生意的她虽然能够负担一定的医疗费用,但看着每天巨额的费用单,再看看病情毫无起色危在旦夕的弟弟,姐姐想放弃了。但杨平知道,这个病人是能救回来的,科室主任张安教授知道后,便和他一起与病人家属沟通,足足谈了两个小时,仔细地给家属分析病情进展,让她相信医生,给医生一个星期的时间,一定能救回她的弟弟。一个星期后,病人转危为安,转入专科普通病房治疗后康复出院。

杨平经常会说一句话:“我们不是因为希望去坚持,常常是因为坚持才能看到希望。”在ICU因为危重的病情和高额的医疗费用,家属常常会想要放弃,但杨平希望更多的大众能够知道,当进入ICU时病情危急,最初的两三天很有可能还在病情的发展期,只有当病情稳定后才能为治疗带来转机。在这个期间,医生一定要给家属足够的信心,才能一起坚守到出现转机曙光的那一天。

去坚持才会有希望,这不仅是杨平作为病人的守护者的感悟,更是作为一名“引路人”想要告诉学生们的心得。

重症医学是需要随时与死神搏斗的学科,工作强度之大、负荷之高,不言而喻。因此很多学生都不敢进入重症医学的领域,但在杨平看来,重症医学不仅承担载着生命之重,更承担载着不可推卸的社会使命,非典、汶川地震、新冠疫情……每一次灾难降临时,都有重症医学人站出来,坚定的逆行。这一次新冠疫情战役打响时,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和救治危重患者,由张安主任率领的重医附二院重症医学人几乎全员请战去一线支援,他们义无反顾奔赴最危险的战场,承担起抗击疫情的艰巨任务,是他们竭尽全力守住生死之门,为危重患者点燃重生的希望之光。他们言传身教,让学生们看到,作为一名重症医学人,只要坚定前行的脚步,就能守候一方安宁,这样的梦想值得去全力奔赴。

ICU,一个离死亡很近的地方。

ICU,一个离希望更近的地方。

在这里,杨平和他的同事们每一天都在为了挽救生命而不懈努力,那是有光的事业。那束光,是生命之光,耀眼、温暖、真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