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陵厂的辉煌
“老白干”发动机产量过百万台
刘昌贵用手机拍照留念,这里曾经是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
老厂长黄盛元向记者介绍厂里的历史。
“昔日赴渝皆少壮,尔今相聚已鬓霜;人生却似一场梦,难得深情述衷肠。”这是浦陵机器厂老职工每年在重阳节聚会活动时,通讯录上首页题的一首诗。由于老员工年龄越来越大,今年重阳节,留在重庆的近200位三线浦陵厂职工没有如往年那般重聚。
浦陵机器厂厂史记载,上海动力机厂内迁职工403人,平均年龄33岁,30岁以下青年职工占70%,随迁家属近300人。
现年83岁曾任浦陵机器厂厂长的黄盛元介绍,浦陵厂迁建过程神速:1964年11月23日进行全厂总动员;12月4日开始拆除机床设备等发运重庆;2月12日,第一批职工出发赴渝;1965年1月3日,浦陵机器厂正式投入生产。从在上海通过搬迁方案,到迁至重庆北碚歇马镇投入生产,只用了40余天。
1964年下半年到1966年底,是全国三线建设具有决定性的阶段。大批企事业单位从北京、上海、辽宁等十多个省市迁入重庆地区。其中,浦陵机器厂迅速迁建的经验,当时被西南三线建委作为典型,向整个西南三线内迁企业推广。
刘昌贵的三线建设荣誉证书。
1964年刘昌贵在上海买的家具,使用至今。
浦陵厂主要生产3马力的汽油机,供农业生产使用。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对农机产品取消统购包销,实行以销定产。在这种改革浪潮冲击下,浦陵厂陷入了困境。“近千张嘴等着吃饭啊,那几年厂里非常困难。我记得当时为了找销路,由厂长、销售科长、总工程师组成一个队伍,到全国考察市场,跑了20多个省市,身上的钱快用完了还没找到靠谱的产品路线,几个人像乞丐一样睡在火车站。还好最后找到了一个工厂用电瓶车的产品项目,扛过了几年艰难时期。”黄盛元说,往后的80年代,浦陵厂迎来转机。
1980年9月,由上级部门协调,当时的嘉陵机器厂、红山铸造厂、华伟厂、南川厂和浦陵厂等共同组成了“嘉陵牌摩托车经济联合体”。浦陵厂利用生产小型汽油机的优势,承担了CJ50型摩托车发动机的试制和生产任务。从此浦陵厂开始了蓬勃发展。
80年代,中国民用摩托鼻祖——嘉陵CJ50热销,嘉陵牌摩托车经济联合体发展也蒸蒸日上。
很多老重庆人都知道,嘉陵CJ50摩托堪称中国民用摩托鼻祖,被重庆人称为“老白干”。浦陵厂加入“嘉陵经济联合体”后,1981年正式投入生产CJ50型发动机。1990年,浦陵牌CJ—50型汽油机获国家银质奖。在1993年1月,浦陵厂50型摩托车发动机产量突破100万台。到1995年,CJ50型发动机年产量达到13万台,“七五”期间形成了年产20万台的生产能力,浦陵厂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浦陵厂王牌产品CJ—50型汽油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