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茶馆是孕育故事的好地方
“璧山蒲元场有一个冷老爷,他吔(语气语)找了些钱,看到要过年了,他吔去请人写对子。”
……
春雨纷飞的周日,九龙坡区走马古镇,西南关茶楼里,一溜烟地排队坐了不少茶客,“啧”的一声,茶水从盖碗里被呷了一口,唇齿间留着茶水浸润的香味。
讲故事的老者,用地道的重庆话讲述那一段不知道发生在何年何月何日的故事。台下的听众,却像聆听历史故事一样,听得津津有味。
长嘴的茶壶和茶工穿梭在人群中,时光此刻变得如此美好。
走马古镇有多处讲故事场所,轮流提供故事会
如果说,走马古镇因为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而有了光环,那么这条古镇上一共出了5个非遗传承人,则让”走马故事“变得更加引人注目。
1月14日,走马镇民间故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正式实施。这些故事就像玉器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浸染上浓浓的历史味道,散发出悠悠浓香。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显德
故事篓子与弟弟并称“中国格林兄弟”
魏显德成为后人敬仰的故事大师
魏显德老人是土生土长的走马人,14岁跟随父亲流浪卖艺,一路走来一路听,把故事全部都记在心里,他22岁已能讲述5000多个民间故事。
在走马,很多人走习惯性地称魏显德为“故事篓子”。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魏老在世那会儿,无论男女老少,看到他都非常亲切,一根长条凳子坐定后,魏老就能娓娓道来各种故事,天上的王母娘娘、孙悟空智斗白骨精……
1700多个故事,500多首歌谣,1000多条谚语和歇后语,在他的脑海里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只要街坊邻居输入“指令”,故事脱口就能来。
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第一批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大类的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马镇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84岁高龄的魏显德老人获此殊荣。
2009年,魏显德老人离世,他的故事就算是看看文字,都很有魅力:
天上明晃晃——地下水凼凼
天上鹞子飞——地下尿一堆
左边一枝花——莫去挨到它
左边一堵岩——右边亮起来
左边有道拐——谨防岩下摔
前面独木桥——滑竿莫要摇
两个搁——桥上过
抬头望——把坡上
滑得很——踩得稳
立夏小满——抵到老坎
立下下到底——快慢由在你
抹阳坡——慢慢梭
前挡手——后不走
越爬越高——上去歇稍
横起一丈八——顺到一步跨
稀泥烂窖——乱跺乱跳
步赶步——跳磴路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远洋
看重文化传承坚持每周讲故事
走马小学把故事传承作为特色
“我们走马场,到处都是故事,你光看这块牌匾,喏,单刀入会。”就像每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一样,走马故事大王刘远洋把走马的故事讲得津津有味。时间也被拉回到明末清初,彼时的走马场社会团体、帮派盛行,单走马袍哥就有仁、义、礼、忠、信五个堂口,均敬重关羽忠在君臣、义在兄弟的高尚品德。
历史书上没有的内容,往往才是茶客们最喜欢的。刘远洋告诉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自己从小喜欢听故事,故事也成为80岁的他一辈子密不可分的朋友,但他的内心却有很多担心。
2006年,“走马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当下许多“非遗”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不同,“走马民间故事”的传承保护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
“20世纪80年代,重庆文化部门在收集整理民间集成时,在走马收集起了10915则民间故事,还挖出了能讲述成百上千则故事的316个‘故事篓子’(即走马民间故事讲唱人)。”刘远扬自12岁起便在大街小巷、田间院坝讲述走马民间故事,每则故事8分钟至15分钟。刘老现在可脱口说出的故事,就在500则以上。
“民间文化讲究的是师徒相承,师傅身口相传,如此代代延续。”至今还活跃在讲台上的刘远扬说,近年来,政府通过组织“走马民间故事讲述技艺大赛”等方式,已吸收了大批青年群体加入民间故事的传承队伍,“我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走马故事能有接班人,一直把它们讲下去。”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文
一口地道的重庆言子亮相央视
吴文(资料图)
对于绝大多数重庆人来说,吴文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不仅因为他出演过许多方言剧,还因为他伶俐的口齿、一口地道的重庆言子,让很多外地人都对他的言子赞不绝口。
“重庆是山城,山城像一艘巨大的战舰,朝天门是航室,解放碑是桅杆,崎岖盘旋的柏油马路是它一层又一层的甲板。三千万人民充当水手和船员,经过风里刀浪里剑不抛锚不停舰,如今正迎着改革春风,向前向前奋勇向前!”2017年国庆节,这段由吴文在走马古镇录制的重庆言子登陆央视,引爆了许许多多外地人对重庆话的迷恋。
“重庆话是北方语系,真好听。”看过这期栏目的江西游客曾先生在微信留言,他非常佩服重庆话的气势,同样的话从重庆人嘴里说出来,感觉这事儿一定能成。
吴文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喜欢重庆话和重庆言子。
如今,吴文的故事不但可以在走马听得到,在两江民国街也能听得到,这样的传承意味着走马故事走出走马,走向重庆,甚至被很多的外地游客所认知并关注。
市级非遗传承人朱伟
小学开办故事课让孩子背四书五经
朱伟在讲故事
会讲故事的朱伟,还有个身份,走马小学老师,负责走马故事在小学里的普及。
和最早的讲故事传承是道听途说不同,朱伟更注重对孩子们文化的培养。
以前老一辈讲故事的人,大多是听多少讲多少,故事源于市井也源于口口相传。随着国家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加上高考改革有加重语文占比的趋势,他除了鼓励孩子们多上台讲故事外,更多希望他们把四书五经都背下来。
朱伟在讲故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看,这就是未嫁女孩的模样,如果没有文化作为积淀,故事想要传承下去,也是很难的。”走马小学民间特色文化实践中,走马故事已经成为一门重要课程,影响着这里的孩子们。无论来自历史、地理、坊间,每一个故事都会从它不同的方向,影响着孩子们的进步。
区级非遗传承人沈平
走马故事应增加新时代内容
沈平在讲故事
走马古镇上,拥有“非遗传承人”头衔的人有近10位,包括国家级、市级和区级,他们的共同责任,都是把走马故事讲到人尽皆知。
不到40岁的沈平一个身份是商人,另一个身份是九龙坡区非遗传承人,他的故事和前辈们相比,更贴近时代感。
沈平有发扬走马故事的决心
“我看了前辈讲述的很多故事,也聆听了很多观众的反应。相对于过去的故事来说,他们更喜欢听与时俱进的东西,这是我们走马故事需要增加的内容。”所以,如何让故事增加贴近感,是新的传承人面临的一道难题。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王渝凤 毕克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