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消息,11月9日,天津市报告1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无症状感染者,为海联冷库相关人员。截至11月9日,天津市报告本土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各1例,目前调查结果显示均与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海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冷库高度关联。自2020年11月9日24时起,将滨海新区汉沽街、中心渔港冷链物流区A区和B区划定为中风险地区。天津市其他区风险等级不变。
今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指出,要“强化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口冷链食品的追溯管理,对来源不明的进口冷链食品依法进行查处。”
据不完全统计,在多地发生冷链食品外包装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情况下,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逾十个省市实施冷链食品追溯。
▲11月9日,天津举行新闻发布会
新冠病毒何以被冷链运输进国门?
专家:零下80℃,病毒能存活几年
经过长时间冷链运输,被带入中国市场的新冠病毒,其传播性和致病率如何?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所教授杨占秋回应红星新闻表示:“新冠病毒在冷链过程中,不具备传播性,但冷藏条件下,病毒依旧有活性。”
杨占秋告诉红星新闻,新冠病毒的存活时间与温度有关。具体来看,在常温条件下,如果病毒暴露在空气中,那么病毒的存活时间只有一天左右,其病毒活性及传染性也会随之下降。但如果在零下20~30℃的环境中,病毒能存活几个月之久,如果到了零下80℃左右,病毒甚至能存活几年时间甚至更长。
杨占秋解释,附着在产品外包上的新冠病毒,由于被冷藏,因此在冷链运输过程中并不具备传染危害。但在解冻后,进行再次包装并运往市场的中间环节,由于回到常温状态,就有可能“激活”病毒,导致环境污染和相关接触人员的传染。
红星新闻注意到,无论是10月中旬发生的青岛疫情,还是近日发生的天津疫情,其疫情均与港口相关工作人员有关。10月2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郑忠伟明确说,边境、口岸工作人员是新冠病毒暴露的高风险人群,未来疫苗上市后不仅需要对他们优先接种,即便目前疫苗还未上市,也要依法依规对他们开展“紧急使用”。
具体如何对港口工作人员进行防控管理?10月20日,青岛市政府办公厅相关负责人曾表示,青岛将对所有进口冷链产品每件必检,对在港口等口岸区域和冷库等场所从事进口冷链食品装卸、搬运、运输等工作的人员,每3至5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工作人员对冷库和周边环境进行消杀 图据津云
如何应对?
专家:加强对进口产品的检测工作
除天津市从境外进口的冷冻食品外包装标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外,11月7日,太原市发现1份来自天津港的印度产冷冻带鱼,其外包装箱样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也呈阳性。再往前,青岛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了“物传人”的可能性。
“这些现象的背后,主要反映出我们对外来输入产品的预防问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薛迪回应红星新闻表示,多地出现冷链食品外包装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这可能说明出口产品地区或国家,其操作人员已经罹患了新冠肺炎,但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感染者,且由于操作防护不当,导致了产品被病毒污染,后随冷链物流运往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薛迪认为,最有效的应对方法是加强对进口产品的检测工作,以及国内物流从业人员的防护到位和检测到位。“一方面是物品进入冷库后,直接操作人员要进行防护工作,规范操作流程;另一方面,在产品运输、加工冷冻食品环节,也同样要对相关作业人员加强防护和定期检测。”薛迪说。
在多地曝出冷链产品被新冠病毒污染案例的情况下,是否会造成国内疫情陷入不可控?对此,薛迪提出:“大面积的传播几乎不可能。”她解释称,在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之下,对发现的被污染产品、被感染的人群,都会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和流行病学调查,这能保证在源头上阻断大规模的病毒传播,因此冷链传入新冠病毒依旧不会改变国内疫情可防可控的局面。
食品溯源为何成重点?
专家:能迅速找到发病源头
针对冷链食品的管理工作,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1月9日印发的《工作方案》中要求,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可追溯,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逾十省市已开始实施冷链食品追溯工作。
规定食品必须做到可溯源,为何变得如此重要?薛迪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对冷链食品进行溯源,能够对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起到关键作用。她解释称,溯源工作能到位,就能保证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找到出问题的环节在哪里,食品在哪个环节被污染,确诊患者又是在哪个环节被传染的?由此一来,就能快速缩小检测范围,及时对相关人群进行隔离和救治,甚至能更快地找到发病的源头。
为应对进口冷链食品传入新冠病毒的问题,《工作方案》还要求,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我国境内人员接触前,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
在流通环节,《工作方案》要求对从口岸放行的进口冷链食品,在社会冷库或企业冷库倒箱过车、入库存储前,相关生产经营单位查验货物所附的消毒证明;在市场环节,要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是否消毒的相关证明查验工作,防止未经过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的进口冷链食品进入市场。
那么,对流入餐桌的食品应该如何进行消毒?对此,杨占秋解释:“对食品消毒不可能采用化学消毒模式,只能以物理消毒的方法替代。”杨占秋指出,例如在新冠研究实验室里,一般会采用利用紫外线消毒的方式,通过紫外线等照射15分钟作用,病毒能基本被杀死。而这一方法在杨占秋看来,同样可以用于对食品外包装的消毒。
杨占秋同时提出,在产品消毒方面,建议国内尤其销售海外进口的肉蛋禽类市场,可引入紫外线灯消毒模式。但考虑到紫外线等对人体有害,杨占秋认为,可在开市前和闭市后,对市场内的产品外包装进行紫外线消毒。
“但需要注意的是,利用紫外线消毒,只能保证杀死外包装表面的新冠病毒,如果食品本身已经被污染,那么深层次的消毒就无法通过紫外线消毒完成。”因此,杨占秋认为,在食品消毒之外,要防控被污染的冷链食品进入市场,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对外来产品进行核酸检测,保证流入市场的产品未被污染。
冷链食品销售平台如何防护?
盒马:加强检测,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产品溯源
11月9日,红星新闻采访了盒马和每日优鲜这两家涉及进口冷链食品销售的平台,该两家平台均向红星新闻表示,会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核酸检测,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产品溯源。
每日优鲜方面告诉红星新闻,疫情爆发以来,针对公司经营的所有进口冷链食品,包括使用进口原料在国内分装加工的产品,每日优鲜会严格审查每批次商品的核酸检测报告,包括产品和外包装都需要进行核酸检测。
每日优鲜方面还介绍说,在北京启动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后,每日优鲜遵守相关规定,每批次的冷链进口商品均会由供应商或者每日优鲜城市分选中心落实“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的电子追溯码相关政策,“用户可在每日优鲜APP上查询到商品的追溯二维码。”
每日优鲜方面指出,在工作区域及人员防控方面,每日优鲜规定:在仓工作人员必须持在有效期内的健康证上岗;仓内全体员工上岗前双手必须经过消毒,工作期间严格佩戴口罩,加工环节严格佩戴手套,工作区域常配消毒用品;每日优鲜在天津地区已安排专业新冠核酸检测机构,对城市分选中心及前置仓全员进行核酸检测。
盒马方面向红星新闻回应说,盒马承诺每批次进口海鲜肉禽都带有核酸检测报告,目前已覆盖全国约1300多种商品,包括进口活鲜、冰鲜以及冷冻水产和肉禽,“在线下门店,可以通过扫描溯源码,查看商品对应批次的核酸检测报告;而在线上APP端,则可以通过溯源计划查看商品源头及检测报告。”
原标题:天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又和冷库高度关联,冷链食品防控面临怎样挑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