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慢新闻 > 正文
残疾人杨云刚:与蜂共舞
04-20 15:16:03 来源:西南大学快点网络文化工作站

微信图片_20210420155121.jpg

开栏语

自1921至2021,巍巍百年,赫赫煌煌,郁郁纷纷,于斯为盛,于此独美。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弘先辈之功务光其美,秉先觉之志尤彰其美。昭昭在斯,最美寻访。即日起,上游新闻联合西南大学快点网络文化工作站,推出“庆祝建党100周年·最美寻访”系列篇章,以新闻学子勃勃青春、昂昂激情,寻访时代之最美、人间之最美,以大学生之情思、理想采写最美奋斗者。记美好,抒深情,说思想,发宏志,为中国共产党百年而歌。

谨以此策划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每一位奋斗者!

图片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杨云刚

2021年4月2日早晨7点,重庆小华蓥村。杨云刚挂断电话,带好防护面具,骑上摩托准备下山。小华蓥村坐落于华蓥山脉之间,因交通不便一度贫困。如今公路铺设平整,村子摘帽,但杨云刚还是保留了骑摩托出行的习惯。

图片

▲杨云刚骑摩托下山

图片

▲山坡上的蜂房

电话是蜜蜂养殖合作社的村民打来的,向他请教养蜂问题。“这样的电话每天有5、6个,都已经习惯咯。”解答村民们养蜂的疑惑已成为杨云刚的日常。

今年2月,55岁的残疾养蜂人杨云刚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

有村民说,小华蓥村脱贫摘帽,一半靠水果,一半靠蜜蜂。杨云刚就是村民们公认的养蜂带头人,不仅自己靠养蜂脱贫,还带领大家一起养蜂致富。若非39岁那场事故,杨云刚可能到现在还是一名矿工。

“残疾了也要找事做,从头学起”

39岁之前,杨云刚在北碚区天府煤矿工作,收入稳定,家庭幸福。2003年,矿井发生坍塌事故,一根矿柱重重地砸在了杨云刚的腿上。左腿伤势严重,根部辅骨骨折,杨云刚从此成了四级残疾人,落下了跛脚的后遗症。矿工干不了,家庭经济支柱垮了。“女儿拿着书费清单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这次拿得出,下次就没准了。”女儿要上学,父母要赡养,家里要开销......杨云刚被压得有些喘不过气。

“成天唉声叹气,手里的烟就没断过。”妻子这样形容那时的杨云刚。

“腿残疾了,手没残疾。腿不打弯,手还打弯。活着就总有办法,总要找事做。”杨云刚决定另谋营生。

图片

▲杨云刚和妻子展示自家蜂蜜

2008年夏天,杨云刚东拼西凑了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自家的土坯房前“练起了摊”。从矿工到养蜂人,杨云刚踏入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作为新手,杨云刚经常被蛰得浑身是包。由于不熟悉蜂箱使用,大量的蜜蜂盘旋在村间,村里人抱怨不已。杨云刚不敢说是自家的蜜蜂,怕被村民知道后不让继续养,妻子出门也只能装傻充愣。很长一段时间,杨云刚走在村子里都不敢抬头。

“被蛰多了,我也有记性了。”杨云刚指着不远的蜂箱说到,当时就是在这里,他赶走了一群混入中蜂群的野蜂。在那之前的一次野蜂袭击,让他吃足了苦头。可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被蛰过。

“先找到领头的野蜂王,用树枝挂着野花做引,绕着野蜂转一圈,再扔掉树枝,野蜂群就跟着一起跑掉了。”杨云刚介绍到,野蜂对于紫色野花很喜爱,而中蜂是不会去碰的,顺着蜂王的引领,野蜂群就被吸引走了。从此,面对野蜂的袭击,杨云刚再也没有怕过。

“山风我能抗,大雨我能受”

野蜂侵袭的问题解决了,但山风暴雨又成了难题。那是2010年的秋季,山风正盛。杨云刚傍晚早早的做好了防护工作。但是山风携带秋雨,雨势太大,所有的毡布都被打湿吹落,山头上的蜂箱吹倒了一大半,许多箱板掉落山下,毡布满院子都是。蜜蜂死伤过半,被雨水打湿的蜜蜂翅膀和身体黏在一起不能动弹,最后挣扎致死。本应第二天沿着蜂线外出采蜜的蜜蜂,都躺在了蜂箱里。本应第二天收割蜂蜜的杨云刚,也无蜜可收。那一年,家里损失了将近3万元。

但这并没有击倒杨云刚。“我是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这点事压不垮我。”杨云刚就山风防护的问题请教了有养蜂经验的岳父,和岳父学习后,开始了系统的养蜂改进。第二年的山风来袭,合适的毡布选取、正确的蜂箱位置摆放以及特殊的防雨处理,使得杨云刚的蜜蜂再也没有怕过山风和暴雨。

从蜂种的筛选到蜂王的培育,从花蜜的提纯到花蜜的商业化包装,杨云刚越做越熟练,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

“养蜜蜂要不动歪心思,不乱搞”

收入好了起来,杨云刚也没有忘本。“刚开始几箱蜜蜂都养不好,后来有了十几箱、几十箱,现在光我这里,就已经有一百六十多箱了,每年能挣十万多,但我从不弄虚作假。”杨云刚一边说着,一边给蜂箱盖好棉毡。今天天气不好,蜂箱需要保温和保持黑暗。

“在蜜源充足的情况下,我们一般3到5天割一次蜜,这样的蜜才是好蜜。”有人告诉杨云刚一两天割一次蜜产量会高,杨云刚没有这么做,他说这样的蜜产量高,但是质量不高,很容易发酵变质。“我从来没有动过这样的歪心思,虽然穷但是亏欠良心的事情不能干。”杨云刚拿着自家的蜂蜜说到。

“不动歪心思,不乱搞”是杨云刚给自己定下的规矩,这个规矩也给杨云刚带来了“好运气”。

2012年秋季的一天,杨云刚骑着摩托去集市上卖蜂蜜。集市上卖蜂蜜的农户很多,但是像杨云刚家长周期割蜜的农户很少,集市上一摆,色泽浓度皆为优质,杨云刚家的蜂蜜被一抢而光,这些顾客不少都是杨云刚的老客户,认准的就是他家蜂蜜的质量。到现在杨云刚还是那句话:“别人家的蜜我不管,我的蜜不能乱搞。”

“多亏政府的帮助,指引了方向”

“当时村委会听说了我们家的蜂蜜质量好,便鼓励我们往大了发展,成规模成企业的干。”杨云刚说到。

2012年冬,小华蓥村委会负责人将杨云刚一家的情况反映给市残联和区残联。在一次残疾人慰问活动中,残联工作人员见到了杨云刚,随即讨论决定给予杨云刚技术支持和经费帮扶,并认为杨云刚应该联合村民一起把蜜蜂做成产业,做大做强。在政府的帮助下,杨云刚有了干劲,有了生活的希望。

“我是个农民,过上好日子就得感谢父母官和政府。村委会一直鼓励我,给我指点了方向,市残联、区残联也给了我很多帮助,不但给钱,还盖了房子。”杨云刚说。他口中的房子就在他的住所对面,单独成栋,如今,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他的荣誉证书、在人民大会堂拍的合影、获奖后上面给做的人形立牌,像他的“荣誉屋”。

在重庆市残联、北碚区残联、小华蓥村村委会的资助下,杨云刚建立了残疾人创业(养蜂)基地,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带头人。按杨云刚的话说,政府的支持就像是指路灯,“政府制定了方向”也是杨云刚挂在嘴头的一句话。

“政府帮助了我,我也想为村里办点事”

政府的脱贫项目引进之后,养殖蜜蜂有一箱200块的补助,村里还有5、6个残疾人看着杨云刚养蜂挣了钱,也动了养蜂的念头。

“政府帮助了我,我也想为村里办点事。”在这种念头下,杨云刚当起了养蜂老师,分文不取,免费提供蜂种,还亲自传授养蜂知识。杨云刚话不多,但为人老实,仗义,答应的事一定会做到,这是村民们对他的评价。

“后来有想法的人里面还有曾经嫌弃蜜蜂蜇人的村民,他们也想来养,我们也帮。”杨云刚笑着说到。都是残疾人,这条路他走通了,就一定能帮别人也走通。

图片

▲杨云刚在为村民解决问题

“我就是一个养蜂的”

杨云刚骄傲中带着羞涩。“回到村里,我还是个小老百姓,养蜂子的乡下人。”在他看来,“全国脱贫先进个人”的奖并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帮助过他的每一个人。

图片

▲杨云刚和他的蜂蜜

小华蓥村海拔高,地势低,杨云刚住在村里最高地方,蜂房建在屋边的山坡上。从养殖户家回来,杨云刚在家门口点了一支烟。站在这里,能听见蜜蜂的嗡嗡声,看见山间的薄雾。他从北京回来后,生活好像突然改变了,又好像并没有改变。顺着他的背影回望,蜂房和荣誉屋,同时都在视野可及的地方。

“我就是个养蜂的。”杨云刚忽然笑道。他吐出的烟雾和山间的薄雾渐渐融为一体。

(作者:杨志远 蔺书雅)

总策划:刘丹凌

指导老师:刘丹凌 杨绍婷

联合出品:上游新闻  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党委网络工作部  “快点”网络文化工作站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