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
如今,一说起城市生活,大家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可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快节奏的生活。那么,中国古代城市的日常生活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宋代绘画来窥探一番。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人民的生活场景。
汴河就是隋代开凿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通济渠,直到北宋时期,汴河一直是中国各地调集物资的主要“生命线”。汴京也凭借位于汴河沿岸,水运便利的优势而被北宋王朝确定为首都,是当时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中心城市。
《清明上河图》对汴京的描绘为我们留下了当时城市面貌的珍贵记录,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一幅长卷画,高24.8厘米、长528厘米。
《清明上河图》全图
古代城市生活是什么样的?
按照古代的作画习惯,我们观看《清明上河图》的顺序是从最右侧开始,逐渐向左展开的。
画卷最左端是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毛驴,向城市走来。显然这是郊野的场景,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都市繁华的景象。随着画面的展开,画上归城的队伍开始和城市有了联系,汴河也开始出现在视野之中,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店吃饭的。河里船只往来,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名叫虹桥的木质拱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的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这条船过桥的事忙碌着。这里是汴京著名的虹桥码头区,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汴河在画面上方消失以后,护城河和城门就成了画面的焦点。进入城门后,市井街巷看上去更加繁华,街道上商贾、官吏、小贩等人物轮番出现,令人眼花缭乱,住宅建筑中有高级斗拱的官宅越来越多,酒楼建筑也更加高大华丽。当时的商业建筑,门口布满华丽的装饰,街道上骑马的、坐轿的、围看街头表演的、空车待去码头载货的,各式人物应有尽有。现存的画面就截止在这市井最繁华处。
《清明上河图》桥头局部图
为什么《清明上河图》这么有名?
画家成功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的生活景象。劳动者和小市民是作者主要的表现对象。非常巧妙地处理了人物、建筑物、树木、交通工具、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感很强。整幅画面中有1座城楼,110栋屋宇,170多棵树木,除了普通的商铺、住宅外,还包括4座楼房,衙署、公廨、亭子各1座,寺院1所,水井2口,农舍13间。还有8座彩楼欢门,4座独立的门屋,近20辆各式各样的车和28艘舟船。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凭借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巧,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时期的城市生活,成为研究北宋文化的重要史料。画上勾勒出的彩楼建筑,虹桥的结构形式,船舶的结构和形态,以及各种生活细节等,都可以给历史学家提供参考。而今天的我们,也能通过《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史料,来了解北宋都城热闹繁华的市井生活。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
让现代人羡慕古代吃喝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吃吃喝喝,比如宋朝的一般城市白领跟今日的小白领一样,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叫外卖。有人统计过,《东京梦华录》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其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占了半数以上。《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一百余栋楼宇房屋,其中可以明确认出是经营餐饮业的店铺有四五十栋,也差不多接近半数。南宋笔记《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粱录》也收录了一大堆临安的饮食店与美食名单。
即便是城市下层人,也能从饮食店找到物美价廉的食品,据《梦粱录》记载,“更有专卖血脏面、斋肉菜面、笋淘面、素骨头、麸笋素羹饭,又有卖菜羹,饭店兼卖煎豆腐,煎鱼、煎鲞、烧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之粗饱,往而市之矣。”
临安的每天早晨,“买卖细色异品菜蔬”的小商贩“填塞街市,吟叫百端,如汴京气象,殊可人意”(《梦粱录》)。蔬菜是宋人餐桌上的常见食材,学者的考证指出,宋朝栽培的蔬菜品种非常丰富,约有四五十种,与今日市场上的蔬菜种类大体差不多。
对美食的讲究,促使宋朝诞生了花样繁多的美食,《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条,《梦粱录》“分茶酒店”条、“面食店”条、“荤素从食店”条,《武林旧事》“市食”条,都罗列有一个长长的美食、小吃、点心名单,抄也抄不过来。今日的五星级大饭店,菜谱上的名目也未必有那么丰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朝的开封与杭州,简直就是“吃货”的天堂。
我们现在能够品尝到的火腿、东坡肉、涮火锅、油条、刺身等,都是发明或流行于宋朝,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复杂的烹饪技术,也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
而唐朝人的主食结构,主要是饼和饭。这二者中,饼又占据主要地位。唐朝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当时“世重饼啖”,这是多数唐朝人食饼的真实反映。
唐朝所说的饼,内容比今天宽泛得多,除面糊以外的各种成型面食,都可以称为饼。而唐朝人食之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饼,有胡饼、蒸饼和汤饼等。
胡饼是用烤炉烤制的大饼,它是汉代自西域传入,在唐朝极为流行。
蒸饼是将面糊发酵后再蒸熟的面食,如馒头、包子等。唐朝人食用的蒸饼种类很多,它既可单纯用麦面制作,也可掺进各种配料。
汤饼是下在汤里煮的面食,如面条、面片等,其中有一种叫“槐叶冷淘”的冷面,它是用槐叶汁和面做成面条,煮熟后再放入凉水中冷却,吃起来又凉爽又别具风味。
饭在唐朝人主食中的地位,虽然略逊于饼,但仍是不可或缺的主力。而在有些地区,它甚至比饼更受青睐。唐朝人食用的饭多种多样,主要有稻米饭、粟米饭、黍米饭等。
稻米饭食用的范围最广,尤其在长江以南产稻地区,它一直是最重要的主食。
粟米饭即小米饭,它的食用范围主要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农村。当时一些小饭店出售的饭食,也多为粟米饭。
黍米饭则是用大黄米(即黍米,有粘性)煮的饭。唐朝人的主食中,还有胡麻饭、乌米饭以及添加各种配料的什锦饭等。
到了明朝,饮食在民间也逐渐走出了“吃”的局限,成为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这与宋朝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水浒传中经常记载的还是吃饭、填肚子,酒楼的主要功能还是“吃饭”,而明朝,去酒楼更多的是一种娱乐行为。
来源:南京日报、科普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