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鱼竟然也可能会溺水!
当人在水里待一段时间,没有足够的空气时,则会导致溺水身亡。那么,本来就生活在水里的鱼,是否也会溺亡呢?绝大多数人认为不会,但其实,鱼也会淹死。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第一个因素是氧气。鱼不像人类用肺呼吸,鱼从空气中得到的氧气来源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其主要氧气来自于水,通过鳃进行呼吸。在鱼头两侧,分别有两块很大的鳃盖,里面的空腔叫鳃腔。鱼的咽喉两侧各有四个鳃,每个鳃又分成两个鳃片,鳃片又由许多鳃丝组成,每根鳃丝两侧又生出很多鳃小片,这些共同组成了鱼的呼吸系统。
鱼在水中获取氧气,水中的氧气则来自于水中浮游植物以及一些底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大气中溶于水的氧气。然而,水中绝大部分氧气被水中浮游生物、细菌、有机物给利用了,当这些水生物和鱼类保持平衡时,则可以和平生长。但是,当水中的生物达到饱和以上时,鱼类所能得到的氧气就大大减少了,在缺少氧气的条件下,鱼类也同样难以生存。而这些生物有一些具有附着性,如夜光藻,当它粘附于鱼鳃上时,鱼就会因为鳃盖无法打开而无法呼吸,从而陷入窒息。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鱼鳔。鱼被分为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绝大多数硬骨鱼类都有鱼鳔。大多数人只知道鱼鳔美味好吃,其实,它也是鱼可以在水中生存的重要器官。
鱼鳔的体积很小,但其包含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其中氧气含量最多。在缺氧的情况下,鱼鳔也可以当作辅助呼吸器官,为鱼提供氧气。
鱼鳔内含空气,鱼鳔肌控制鱼鳔的收缩与膨胀,可以调节鱼身体的密度,使鱼在水中上升或下沉,随水中浮力而变化。当鱼下潜时,鱼鳔肌收缩,空间变小,气压变大,以抵消水压的作用。鱼鳔随着鱼体的生长而生长。鱼鳔就相当于鱼游泳时的“救生圈”,使鱼在游动时只需最小的肌肉活动,便能在水中保持不沉不浮的稳定状态。但是,当鱼下沉超过它的“临界深度”或者下沉速度过快时,水的压力使鱼鳔无法再调节,当鱼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重力,鱼就会无法控制地向水底沉去,无法上浮,最终因不能呼吸而溺亡。鱼上浮时也有可能如此。
因此,尽管很不可思议,但是哪怕是生活在水里的鱼,也有溺亡的可能。
有的鱼会溺水而亡,而有的鱼却不拒干旱。在距非洲撒哈拉沙漠不远处的利比亚东部,有一块叫杜兹的偏远农村区域,这里白天的平均气温高达42摄氏度,一年中除了秋季会有短暂的雨水外,其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骄阳似火。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却生长着一种世界上最奇异的鱼,它能在长时间缺水、缺食物的情况下,忍着不死,并且通过长时间的休眠和不懈的自我解救,最终等来雨季,赢得新生,它便是非洲的杜兹肺鱼。
肺鱼是地球上依然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在地球上繁衍的时间已经超过了3亿年,在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区,都留下了它们生存的足迹。
我们都知道,一般的鱼都是用腮呼吸,但是非洲肺鱼却用鳔代替肺呼吸,非洲撒哈拉沙漠非常干旱,降雨量很少,所以在旱季的时候,肺鱼则是钻入淤泥中进行夏眠,等到度过了长达6个月的旱季,一到雨季便恢复了满满的活力。
肺鱼原本是海洋中的居民,但是在盆泥纪中后期,由于地球的海陆变迁,肺鱼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就算在如同火焰山一样的撒哈拉沙漠,肺鱼也依然没有丝毫的恐惧感,就算环境再恶劣它们也不怕。在旱季的时候肺鱼为了防止被晒干,它们会从皮肤中分泌出特殊的粘液裹住全身,并且形成一个防水层,只留下小孔进行呼吸,以自己的肌肉与脂肪当做养分为生,最长的离开水面不吃不喝可以休眠5年左右。
来源:科普中国网、贵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