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悦读 > 正文
明星又被嘲没文化,他们钟爱的“假文艺风”究竟错哪儿了?
12-18 07:51:10 来源:Vista看天下

如果我们认同社会的教育是以独立完整的人格为目标,那阅读经典必然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1、马思纯舌战“文化人”

上个周末遭到群嘲时,估计马思纯自己也有点懵——只不过是读了《第一炉香》(张爱玲的作品),有感而发写了读后感,怎么就突然成了众矢之的?

图片

起因是微博大V@衣锦夜行的燕公子 转发了这条读后感,颇有“叹息”马思纯对原作的解读驴唇不对马嘴的意思:《第一炉香》耐人寻味的东西太多了,而马思纯身为据传要出演这个角色的女演员,说了半天就只有凄凄切切的自我感伤。

马思纯也毫不客气地回怼,中心思想是,我看完书当下的那一刻的感受就是如此,关你啥事儿。

图片

这厢两个人的读后感之争还没掰扯完,那厢马思纯被认为“硬拗有文化”的微博已经一条条被扒了。

比如祝关晓彤“福泽天下”,祝福鹿晗的微博里生造“呦呦鹿鸣,琴瑟和鸣”的诗句,各种长篇大论却语义不明的小论文,让她的语文水平进一步被质疑。

更火上浇油的是,张爱玲的书迷大号@张迷客厅 翻出了马思纯以前发的假张爱玲语录一条条辟谣,劝她多看原著、少看假语录,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图片

有意思的是,从三年前马思纯的感慨倒是看得出来,她对张爱玲的情感始终如一,真的很在意她在爱情中卑微的过往。或许马思纯对此格外感到有共鸣,而心思细腻、自我意识很强的人会特别注重读书时自我的投射,倒也正常。

图片

不过,假语录实在是没法再拿“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释——只能说明对原作真的不够了解。马思纯随后转发了辟谣微博,称会虚心接受,继续学习,不会因为害怕犯错就放弃分享自己的想法。

态度倒是挺好的,结果道歉微博还把批评指正的“指正”写成了“指证”,看得人那叫一个替她着急……

图片

为这事吵吵了一天,马思纯和她的粉丝估计还觉得挺委屈:至少人家演戏之前好好看书了呀,发表一下感慨又有什么不行的?

感慨无错,读书更无错,只是读起书有点“恋爱脑”的马思纯撞到了一个枪口上:大众已经对“文艺腔”明星不胜其烦。假文艺、真幼稚,肚子里没多少墨水还表达欲过剩,被冠以这样印象的公众人物,出一个被嘲一个。

2、草包式文艺是个定时炸弹

不出所料,马思纯的事,连带着其他明星的文艺翻车现场也被挖坟了。

和普通人一样,明星也经常着了虚假名人名言的道。要么张冠李戴,要么沉浸在文艺鸡汤中无法自拔,微博简直是大型传谣现场——很早的时候,舒淇曾经分享莫言语录,里面“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赫然在列;靳东发文分享杀青感受,一大片文艺深沉的语句中被人抓住了小辫子。梵高:我没说过这句话。

图片

知名文艺青年井柏然也栽过。他平时爱好个手写摘抄,曾经摘抄过一段杨绛先生流传很广的“名言”,在杨绛逝世时还特意翻出来悼念。

图片

这倒没什么,尴尬的是这篇文章早就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官博澄清过,大篇幅的人生感悟并非杨绛先生原作,只是由网络写手拼凑而成的。

这些情况就和马思纯一样窘迫:明星们搬出名家作品,或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表达对作家的喜爱,最终却暴露自己的阅读储备不足、甚至缺乏常识的短板。

有人会嘲笑他们附庸风雅,也有人会帮忙辩解:附庸风雅也没什么错,最起码还知道风雅之物是好东西呢。

但真正让人不满的,还是“附庸”的态度和它可能的副作用:既然大明星们那么忙,缺乏真心实意啃书的时间,又何苦把这些东西摆出来,让粉丝得到了新的彩虹屁素材?——好像真正的文化人,发两条艰涩难懂的微博和张冠李戴的语录就够了。

中国娱乐圈的文化素养被诟病也不是一天两天,拿英国的剑桥牛津学霸演员来对标就是欺负人。大众也并不真的指望情况有什么改变,只是愈发反感表面文艺、内里草包的“文青”人设。

如果公众人物只拿读书当成假装超凡脱俗的一层表皮(读没读都不一定),那露怯时的尴尬也只能受着了。

3、被青春伤痛绑架的书架

但话说回来,被假文艺风裹着走的又何止这些明星?

这件事发酵后的讨论,让人回想起也曾痴迷过这类矫情文艺文风的自己。

有网友说,88年出生的马思纯没准看过、或者应该会很喜欢白落梅系列的书吧。

那可是堪称用文艺矫情风解读民国大家情史的“镇圈之宝”,从书名就可见一斑: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讲林徽因的(导致好多人误解这句话就是林徽因自己说的)

《我用尽一生,只为寻你》——讲徐志摩的。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讲张爱玲“绚烂而冒险的爱情旅程”……

图片

至于内容,豆瓣热评对这些书的评价相当冷酷无情:矫情,空洞,自恋,蛋疼……

民国有白落梅,8090后可能还会回想起那几年称霸古代诗词界的作家,安意如。

她的诗词解读类书籍一度在学生群体中十分流行,通常是用堆砌辞藻的文笔讲解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当然,故事的重点是缠绵悱恻、销魂蚀骨、仿佛躲在人家床底听来的爱情。图片别看这类书文笔花哨,它的优势却是要表达的东西十分易懂。

易懂,指的是在情感上让中二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容易代入自己的小心思。今天我心情萧索了、明天我无语凝噎了之类,十分贴合“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轻人心境。

同理,那几年仓央嘉措和纳兰性德两位男性,凭借拗口却莫名文艺的名字,和鸡汤读物的过度解读、牵强附会,成了古风古意痴情男的代表,并称签名档双雄。

图片

好多人长大之后再回想这些书,都承认这是自己的黑历史,可以和痴迷青春疼痛小说并列的那种。

主要问题是难以置信自己当年会钟爱那些空洞矫情的文字,还真情实感地相信,现在想想觉得很好笑。

图片

也许这并非年龄带来的优越感,更多是一种自我反思:好好的经典作品,为什么非要披上矫饰和扭曲的外衣才能读,而且嚼的还是别人嚼过的二手理解?

这其实和燕公子之辈对马思纯的讽刺是有一些一致的:

前人大师留下的精神结晶和文化宝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有太多人生百味可以体会,太多文化内涵可以细细琢磨。如果只能看到自我投射、矫揉造作的一面并以为这就是全部,未免可惜。

4、“我都跪着哄你了,求你看书吧”

然而,现在打扮成青春疼痛来售卖的经典作品,只会比以前更多、更夸张。

前段时间,作家李静睿发了一条微博,吐槽现在的编辑都怎么起书名的:

沈从文的书叫《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俄国文学大师蒲宁的书变成《我的青春是一场烟花散尽的漂泊》,名家大作统统QQ空间签名化。

图片

图片

网友立刻炸锅,纷纷贡献自己看到过的驴唇不对马嘴的文艺范儿书名,看来是被这种套路气得太久了——

《我想为你连根拔除寂寞》by夏目漱石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利》by爱默生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by叔本华

《青春是一场伟大的失败》 by惠特曼

如果不说,你绝对想不到下面这些仿佛摘自古风歌词的书名,是鲁迅、胡适、朱自清、周作人的作品集……

图片

在网友的一片不解和抱怨声中,也有人理解图书编辑的做法——不想办法把书卖给更多的人,出版社咋活呢?

@山葵栗:替编辑们说一句话,真的现在纸质书销量每况愈下的背景下,买IP口水畅销书的比买名家文学的书人多太多,出版社还是需要图书销量来带动运作的,所以才被逼的,起名越来越像某些畅销书,营销语也是

南京大学教授@洛之秋 也发微博指出一个客观事实:A出版社的书比B出版社更好卖,而前者正是以擅长包装称小清新文艺范儿著称,后者是一板一眼的外国作品老牌出版社。

图片

这反映出一种现实:我们默认经典文学作品是值得普及、值得传递下去的文化,现在却必须要冠以这种形式,才能吸引人来读书。

这种形式,便是前文所说的,迎合青春期全部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视野,局限于华丽辞藻却空洞矫情的语言套路。

这说明这类书认为自己要吸引的人群认知能力扁平化,必须要用所谓的文艺、精致、风雅、情感等标签,才能刺激起对文字的求知欲。

简而言之,一切都是当年青春疼痛、无病呻吟的延伸,而这种套路还真的管用了。

在这次的纷争中,马思纯回复网友时说,假如她到了60岁还觉得一切都是青春小说,那自己会是个幸福的人。

她自己选择的人生观我们不去评价,只是从社会宏观的角度来看,如果所有人一生所见只是青春期的“自伤自怜”型自我,这本身就是和普及阅读、与教育的目标相违背的。

人们为什么需要读书?这是我们觉得答案显而易见、又很难说清楚的问题。

文字,是没有画面、却必须要凭借思考在脑海中生成画面的东西。它从不把喜怒哀乐的样子直接展现在人眼前,而是让人动用思考能力自行解码。

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被培养的是吸纳和理解客观知识以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是理解他人经历与情感的共情能力。

它从来不是教人炫耀自己比别人有逼格、或整日围着自己的情感需求转,恰恰是让人学会突破自我的局限性,见他人、也见世界。

如果我们认同社会的教育是以独立完整的人格为目标,那阅读经典必然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图片

当读书文化衰落,当教育并不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文化的培养,一个人从小到大认知周遭的能力无法得到拓展,就只能在个人世界里绕圈圈。

或许如今“三观党”的横行也与此不无关系——在文艺作品中,在社会的大事小情里,什么东西是最容易被察觉、讨论起来又最没有门槛的?

以自我为中心的私人关系与私德问题,就是最好理解的存在。看《红楼梦》只在意薛宝钗“婊”不“婊”,看《飘》只想批判斯佳丽是个大渣女,将《泰坦尼克号》的核心斥为男小三上位的悖德故事……揪住这些东西自我代入,是最容易创作出的“读后感”“观后感”。

人们批评“三观党”时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看不到更复杂、更深厚的东西,但试想,如果连这种深度理解的意图和能力都未曾被真正培养过呢?

当这样的人群占据主流声音,又将反过来要求创作必须要符合他们的心意,引得市场跪着哄着用矫揉造作的语态售卖文化。

图片

所以,这一口“没文化”的锅,可就不止是明星们“附庸风雅”闹笑话的错了。不读书的后果,教育意识与执行不到位的现状,整个社会都必须面对。

原标题:明星又被嘲没文化,他们钟爱的“假文艺风”究竟错哪儿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