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评 > 正文
一本教材设46个二维码共138元,商业气息过浓令人“观感不佳”
2024-10-17 13:53:15 来源:上游新闻

据华商报大风新闻报道,近日,华东政法大学一位教授反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宪法学》(第二版)内,竟设置了46个二维码收费点,每个3元共138元,扫码付钱才能解锁新知识,一时引发舆论热议。对此,该教材出版社编辑回应,设置二维码的初衷是防盗,并强调“一本书只能绑定一个手机号,二手书可能就绑定不了”。

现在的书里有二维码不稀奇,但一本教材里有46个要收费的二维码,并不常见。也难怪有学生感叹“宪法学知识怎么这么贵啊”“二维码过于密集令人窒息”。提出质疑的教授也认为,这实际上属于隐性消费,显然是“挖空心思收费”。教材有商品属性,但同时也承担着传播知识的重任,被社会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期待,因而也是一种公共品。这也决定了,评价一本教材的水准和价值,不能只看重销量这样的商业效益,也应该关注其社会效益。

的确,二维码绑定、扫码收费等方式可以保护知识产权。一本教材凝聚了作者的心血,鼓励购买新书、正版书,进而提高作者及出版方的收益,这样的做法没有问题。为教材提供增值资源也不是不可以,问题就在于,明明有更多合理且有效的做法摆在面前,却偏偏选择了其中争议最大的一种方式。

目前不少出版社为读者提供了付费下载或开通会员订阅浏览的功能,但多为课件、配套习题等不影响阅读体验的内容,以维持一本教材的整体性,很少听说有教材将知识点择出来单独收费。另外,只能绑定一人的方式,令教材循环使用的价值急剧降低。尤其是考虑到教材的使用者多是经济能力有限的学生,购买二手教材其实是一种常见现象,这种收费模式就显得“过于苛刻”了。

商业性图书加再多二维码,只要提前告知、消费者愿意买单,不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公众介意的或许也不是3元一次的扫码定价,而是商业气息过浓令人“观感不佳”。教材这种特殊的文化产品,需要结合市场逻辑和公益逻辑,在盈利的同时肩负公共服务的使命。多一些传授知识的纯粹,少一些商业气息的浸染,才是公众所期盼的优质教材。

上游新闻评论员 康磊

编辑:龙春晖    责编:邹渝     审核:陈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