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熊尚峰:“独腿”医生边远山区从医11年
12月19日,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市人力社保局联合发布了2021年“重庆市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谢发滔、王维雪、滕文强、张琪、运明华、于忠勇、杨钦滟、王继霞、冉彦玲、熊尚峰等10人受表彰。
在10名受表彰的人中, 武隆区赵家乡卫生院副院长熊尚峰很特殊,他不仅是一名医生,还是一名残疾人。因右腿高位截肢,他戴着假肢,拄着拐杖,行走在武隆山区崎岖道路上,行医12年。
右腿高位截肢 立志从医治病救人
与丰都县仙女湖镇接壤的武隆区双河镇,离武隆城区40公里。
从2021年4月起,在双河镇,经常会看见一个身穿白大褂,背着急救箱,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行走在各个乡村卫生院的医生。
他叫熊尚峰,是一名戴着假肢的残疾基层医生,还是2021年重庆“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之一。
1987年的熊尚峰,出生在开州区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3岁多时,熊尚峰不幸遭遇车祸,当时条件落后,不得不切去他的右腿。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满地欢跑,父母整日以泪洗面,心中道不尽的愧疚和担忧。然而幼小的熊尚峰却出乎异常的坚强,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他终于学会了一只脚“走路”。
读小学后,熊尚峰就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我长大了要当医生,不让我的悲剧重演!”
2006年,熊尚峰即将上高三。
他的哥哥在工地务工出了事故造成高位截瘫,这让本就非常困难的家庭又雪上加霜。一次次灾难,让熊尚峰更加坚定了学医从医的信念。
200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缺一条腿的熊尚峰,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吃苦耐劳,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三年后顺利毕业。
“如何才能当上医生呢?”
作为一个残疾人,熊尚峰的就业难题是正常人无法想象的。
就在他四处碰壁、一筹莫展时,偶然得知了重庆市正在实施“三支一扶”政策,残疾人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到基层当医生,为老百姓治病。
熊尚峰赶紧报名参考,2010年7月,熊尚峰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了武隆区赵家乡卫生院的一名医生。
身残志坚,行医11年跑遍赵家乡
“我是2010年到的赵家乡卫生院,来的时候,全院只有4个医生,要解决医生少病人多,看病难,群众等待时间长的问题,就只有自己身兼数职,比如看病化验打针输液护理康复理疗等等,全部都要一个人完成。”
熊尚峰说,赵家乡卫生院是一个偏远乡镇,常住人口较少、医疗水平较差、为更好服务百姓,提高单位医疗水平,熊尚峰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创建“国医馆”。他提出挖掘特色、保护特色、发展特色、突出特色的创新工作举措,为逐步建设好赵家乡“国医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医馆在他和院领导的努力下,医疗人次大幅度增加,2016年12684人次,2017年14635人次,2018年16852人次,2019年19683人次,获得乡里乡外一致认同。
截至2021年初,赵家乡卫生院已经发展为门诊,检验,放射,护理,康复等各岗位齐全的标准化乡镇医院。
2021年4月,上级组织决定委以熊尚峰重任,将他调到医务工作更艰巨的双河镇卫生院任副院长。
在赵家乡卫生院工作了11年,方圆60公里的赵家乡,已经不知道留下了他多少足迹。
戴着假肢行医,“奔”跑在抗疫一线
舍小家顾大家,抗疫攻坚“担负党员使命”。
2020年春节,熊尚峰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和家人摆谈心里话,就接到医院通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要求他马上回到岗位。
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休假的熊尚峰二话不说,拿起刚放下的背包就往医院赶,巡查、监测、防控,“5+2”“白加黑”,一心扑在抗疫一线。
国道319线大溪河段车多、风大,疫情防控任务重、要求高,熊尚峰同志不顾个人身体原因,主动请缨到一线,坚持给过往车辆人员测体温,宣传疫情防控工作。
一个班6小时,这一站就是6小时,假肢把脚都磨出了血,痛不得了就晚上回去热敷一下,搽一点红霉素软膏,又继续工作。
没有轮到他执勤的时候,他不是在医院坐诊,就是在范围内排查外来人员,下乡入户给重点人群测体温。
连日的坐诊、走访、执勤让熊尚峰忙得“连轴转”。
在下村监测、排查期间,熊尚峰把手摔破了皮,家里一岁多的娃娃和70多岁的父母相继生病,他也无法回家探望照顾。
如今疫情常态化防控,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测体温、发热病人转诊、核酸采集、疫苗接种……总之,哪里需要他就在哪里。
截止目前,他已参与疫苗接种3000余人次,转诊发热病人20余人次,核酸采集50余人次。
记者获悉, 熊尚峰在2013、2015、2018年分别获评“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优秀”,2019年获得“重庆市基层优秀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称号,被武隆区卫生健康委评为“优秀医生”。
上游新闻记者 郑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