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川渝两地要用“动车组”意识形成良性竞合关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该规划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纲要》强调,发挥比较优势,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此次规划发布对双城建设有何重要意义?成渝地区应当如何携手合作才能不负使命?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
封面新闻:此次规划发布对成渝地区你觉得有何重要意义?
杨继瑞: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对社会公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内大循环的“爆发点”,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重要的承载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板块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布局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是共同富裕进程中缩小地区差距的重大举措。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按下了快进键,许多重大项目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规划纲要的公布也将助推这些项目的深入推进,对于成渝地区来讲,是重大利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成渝两座超大城市,常住人口接近1亿人,经济总量接近7万亿元,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的关键地区。
因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增强成渝地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等方面意义十分重大。
封面新闻:您觉得此次规划中有哪些特色亮点?
杨继瑞:我觉得,很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关提法和战略部署,都嵌入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所公布的内容之中了。规划纲要特别强调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推进我们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我觉得,这充分说明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整个国家经济地理版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志着我国更加注重经济地理版图的均衡性布局。
特别是航空、高铁、大数据的方兴未艾,使成渝地区成为内陆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从成渝地区坐飞机到泛欧泛亚地区的主要城市,比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的飞行时间要节省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一度成为国内起降航班最多的机场。三线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再工业化”,将有助于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集聚地。
中国经济空间板块一度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仅仅靠沿海和东部地区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是不够的,需要有中西部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以形成与京津冀、长三角与粤港澳相互联动的空间布局。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的空间板块更加合理,更好地带动中西部发展,尤其是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成都和重庆这两个超大城市的辐射区还有着广袤的农村,通过都市圈发展来促进城乡交融,可以深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要有“上游担当”,在建设中要强化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用地、用水、用能效率,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进程中,形成先行示范。
封面新闻:您觉得这些规划对成渝地区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杨继瑞:成渝地区虽然有两个超大城市,但是缺“特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因此,要强化双核引领,着力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特别是,要解决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存在“中部塌陷”问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积极推动更高层次开放。强化体制创新,面向国内外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坚持共享包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引领,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治理格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注重统筹协同,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以“动车组”思维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错位发展,优化整合区域资源,加强交通、产业、科技、环保、民生政策协同对接,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显著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封面新闻:基于这张蓝图,您对成渝未来合作与发展有哪些建议?
杨继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虽然被赋予了中国经济增长第4极的重大使命,但是,与长三角、京津冀与港澳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有不少的差距。
当下,川渝两地需要打破行政区区划藩篱,创新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体制机制,这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肩负的改革使命。我以为,川渝两地都要本着以合作协同为前提,建立良性的竞合关系,注重换位思考,不要去争当所谓的“火车头”,要用动车组的意识来促进双方的合作。现在是高铁时代,高铁之所以是高速,就是不仅火车头在发力,动力车厢一样也在发力。
川渝两地要从最大公约数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兼顾双方的利益,共商共投共建共治,才能共赢。在川渝毗邻地区要构建先行融合试验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制和机制,通过GDP和税收的分享来实现各方的利益均衡。在一些重大的产业项目上,要用产业链的逻辑来协同,通过产权股份制,共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发展的红利。
对一些重大项目的落地,还需要通过川渝共同立法来保障。比如,重大项目可以实行AB机制,如果A项目四川有优势,重庆就要支持四川搞A项目;如果B项目适合于重庆发展,那么四川应该支持重庆做大B项目。这种AB机制需要川渝共同的区域立法来保障。同时,川渝两地要共同联手,抓好一些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构建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都需要创新制度安排来保障。
封面新闻:您个人对未来成渝两地的发展有哪些期待?
杨继瑞:我希望川渝两地要秉承“川渝一家亲”理念,按照规划纲要引领来实施和落地“经济圈”各项建设任务,不要“雷声大雨点小”。同时,希望加大川渝两地人员的相互交流。包括川渝两地领导的交流、基层干部的相互任职和挂职等,形成真正的人心相通。另外,希望中央有关部门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督查和考核力度,以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川渝实现“一家亲”,形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体制机制,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原标题: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川渝两地要用“动车组”意识形成良性竞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