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视频助理裁判效果如何?先听足协详解“使用说明书”
本赛季VAR的使用也引发了一些关于比赛流畅度的争议。
本赛季中超,一个明显区别于以往的现象,就是VAR(视频助理裁判)的普遍使用,改变了不少比赛的进程,减少了错判漏判的发生。但外界对于VAR的应用褒贬不一。
究竟VAR的使用是遵循什么原则?在哪些情况下必须使用VAR,哪些情况下不宜使用VAR?VAR的使用,对于比赛的判罚是否真的有帮助?
日前,由中国足协、北京足协和体奥动力联合主办的活动在北京举行。主办方邀请了国际足联裁判技术讲师、中国足协裁判总监刘虎,现场讲解VAR使用的相关事宜,三位国际级裁判傅明、张雷和霍伟明,亲自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和解说员上课并演练,讲解裁判规则和执法尺度。
四种情况下才能介入
有了VAR,是否比赛中所有的争议判罚都应该使用和依靠VAR呢?在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时,刘虎很肯定地说道:“比赛中只有四种情况下,VAR才能介入。”
刘虎所说的四种情况,也是国际足联明文规定的。“只有当涉及球进门、红牌、红黄牌罚错对象和点球这四种情况时,VAR才能介入。其他任何情况下,哪怕裁判员发生错判误判,VAR都不能介入。”
这四种情况都是对比赛的走势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判罚。当比赛中出现上述四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而场上裁判第一时间并没有作出准确判罚时,VAR将会通过对讲机,提醒裁判员。“VAR只能提醒场上裁判,通过视频回看,告诉裁判究竟发生了什么,供裁判参考,最终的判罚权仍然掌握在场上的裁判手中。因此,并不是说有了VAR就可以取代场上裁判。”
足协邀请足球记者们上场体验VAR。
至于场上裁判是否采用VAR的建议,刘虎说:“如果视频回看很明显,VAR的语气很肯定,一般情况下,场上裁判都会接受VAR的意见。如果VAR表示,自己也没有把握,那么主裁判就会去看场边的视频回放,再决定最终的判罚。这时候,VAR就必须把最佳角度的视频调出来,给场上裁判观看,帮助裁判做出准确的判罚决定。”
昨晚两场中超比赛,长春亚泰的点球,当值主裁判选择了自己在场边观看视频回放,而富力与鲁能一役的主裁判则选择了听取VAR的意见,判罚肖智在第81分钟的进球不越位。
总之,VAR的介入,要改变的判罚必须是明显的、清晰的错判。对于一些并不影响比赛走势和结果的判罚,VAR不能介入。
判罚精确度明显提升
VAR的介入,让不少比赛的时间延长,有个别比赛甚至延时了长达七八分钟之久。在一些关键判罚上,一次用时可能就要两三分钟。这确实在客观上影响了比赛的延续性和精彩度。
对于视频回看的时间,刘虎明确表示“没有限制”。刘虎表示,在国际足联启用VAR的相关章程中明确写到,使用VAR的目的,准确判罚是第一要素,因此在视频回看这一环节上,对裁判而言不设任何时间上的限制和压力。有些判罚需要观看很多角度才能找到判罚的最佳理由。
VAR系统有效减少了错判。
刘虎介绍,比利时的鲁汶大学目前负责国际足球理事会VAR信息的汇总和分析等工作。中超联赛每一轮赛事结束后,也要把每一场比赛的VAR执法情况发送到鲁汶大学进行研究。
鲁汶大学经过研究得出结论,目前所有实施了VAR的比赛,平均每三场比赛才有VAR介入干预一次,平均每一场比赛VAR的用时只花费1分钟左右。
据鲁汶大学的数据统计显示,有了VAR介入后,足球比赛中判罚的精准度明显比之前有了提升。比如,总的判罚、点球、红牌和进球判罚的精确度,分别从之前的93%、90.5%、96%和91.6%,上升至98.8%、98.3%、99.1%和99.1%。
可见,VAR的使用的确是减少了错判误判的发生。不过,刘虎也表示,任何一项技术都有不足的地方,VAR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