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荣:从小老板到家庭煮夫只为照顾父母
2014年,第23期孝老爱亲重庆好人
在两江新区翠云街道云竹路社区,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久病床前有孝子,养儿当如陈康荣”。陈康荣是云竹路社区的居民,8年前因为父母亲病重,放弃了经营得红红火火的餐饮事业,关掉了每天可以赚数千元的饭店,回家专职做起了“家庭煮夫”,伺候父母洗衣做饭、擦背洗脸、端水喂饭。
他关掉了日赚千金的饭店
今年59岁的陈康荣,早年间以摆地摊卖各种副食为生,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进入餐饮行业,“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自己确实喜欢做饭,另外一个则是逐渐感觉到摆地摊很难有大的发展。”
在做了几年厨师后,陈康荣开始经营自己的餐馆。“那个时候餐饮业很赚钱,一个是搞餐饮的人远远没有现在多,另外一个就是当时的菜价便宜很多。”陈康荣透露,他的餐馆最红火时,每天可以赚几千块钱。
陈康荣的母亲长期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随着年龄的增加,病情逐渐加重。2010年开始,母亲每个月都要住三四次院,必须有人照顾。一边是年迈多病的母亲,一边是自己日渐红火的事业,陈康荣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拉扯大,现在他们老了,走不动了,我们做子女的有义务照顾老人。”陈康荣坦言,自己的事业确实很重要,但是相比之下陪伴老人更加重要,所以他主动接过照顾母亲的责任,义无反顾地关掉餐馆,回家专心做“家庭煮夫”。
在钱的问题上,陈康荣看得很淡,“什么都不如亲情重要”。只不过,陈康荣唯一难以割舍的就是厨师这个职业,他至今仍然保留着全套的厨师工具,手痒了,就拿出来做一顿大餐过把瘾。
用9个酒杯盛药
住院期间的母亲,基本都是陈康荣一个人来照顾,换成别人,他也放心不下。“保姆不可能会像自己家人一样照顾老人,老人必须要吃软的、不辣的,保姆不会这么认真做饭。”
陈康荣昼夜不离陪伴在病榻前,为母亲喂饭、喂药、打针。由于母亲患有多种疾病,每天都要吃大量的药,为了避免混乱,陈康荣特意准备了9个小酒杯盛药,并在酒杯上注明,哪些药是早、中、晚吃,哪些药是饭前吃和饭后吃。
2011年,母亲去世后,陈康荣又把全部精力用在照顾年迈的父亲身上。2012年3月,陈康荣的父亲心血管堵塞,摔倒在地,在医院抢救了18天。“当时幸亏我在家里,听到很大的一声‘咚’,所以才能及时把爸爸送到医院抢救。”陈康荣说,这件事情的发生更加坚定了他安心当“家庭煮夫”的信念。
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陈康荣给自己定下了“三个必须”的规矩:一是每天睡前必须到父亲房间查看一遍;二是每天饭菜必须清淡;三是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每天必须带父亲到外面走一走。
每年带父亲游览名胜古迹
多年前,陈康荣的父亲萌生了一个愿望:想去看看三峡大坝。“父亲很关心新闻,从电视上了解到三峡大坝这个浩大的工程以后,一直想去现场看看。”陈康荣说,之前他一直忙于事业,忽略了老人的想法,现如今有了充足的时间后,决定每年带父亲去一个他想去的地方。
2011年,陈康荣带着父亲乘船游览三峡。2012年春节期间,陈康荣带着老人去海南三亚看海,游玩了近半个月。2013年8月,陈康荣又带着老人去北京游玩,老人还特地去参观了他一直神往的天安门广场。2014年和2015年则主要陪老人在重庆周边游玩,包括鹅岭公园、统景温泉、白公馆等等。
“前些年基本都是一年带老人去一个地方,一直到两三年前,父亲坐不了飞机,这才作罢。”陈康荣说。
现在,由于陈康荣的父亲安装了心脏起搏器,身体逐渐好转起来,不再需要人特意照料,但陈康荣仍然留在了家中,没有选择外出工作。“人老了之后,最怕的就是孤独,最需要的是亲人的陪伴,你花再多钱、买再多东西,都比不上陪老人说几句话。”陈康荣表示,他现在已经很适应“家庭煮夫”这个角色,每天在家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陪老人聊天、看电视,闲暇时则在家中的小院种些蔬菜,每天的生活不亦乐乎。
(记者 赵鹏)